我最近喜歡和常聽的歌是那些年,但今年最喜歡的,是這一首(我亦很喜歡這個MV,特別係佢放工和對住電視個樣,我個樣應該好佢少許,但放工和睇到無記劇個樣都係差不多):
痛痛痛我有水泡發痛 鞋帶綁到痛 享受每吓酸痛
我最愛喝兩支水當餸 忘記身體重 勤力擴胸
緩步徑內我急衝 做隻飛馬跑跳碰 碰到兩塊碎石 為我起哄
榕樹兩旁做觀眾 沒有比賽去兜風 聽一首歌向前衝
*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流完汗就喝水 流成頭汗是壯舉
安多芬打氣話 留下腳毛迎風去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寧願休克都去 就快死去 停完又再追 我抽筋都有趣 *
重重重對腳收工最重 神經都放縱 飛落馬路由街燈歡送
我嘅節奏靠呼吸放送 立體聲出眾 音波氣功
路見馬田鬥追風 大腳踩氹水最勇 我踢爆我隻鞋視作英勇
濃烈臭汗我吹風 令我吹上了高峯 拉傷小腿嗌成功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流完汗就喝水 流成頭汗是壯舉
開支奔肌慶賀 然後快樂回家去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NA
淋花灑鬆鬆佢 在被窩裡 仍然在壓腿 再起身跑過去
每次聽這首歌,都有換鞋,落街跑的衝動。我應是沒有運動細胞的人,沒有一種運動玩得好,但算是鐘意運動的。以前很愛打籃球,在學校不是讀書就是打波,返學都係為打波,但都是打得很差。後來有了腰患,不能亂跳,而且工作後疏於練習,漸漸丟下。但幾年前,幹了現在的工作,人工低,但卻讓我有點多餘精力和時間去做運動。
原本都無話想KEEP住做運動,但那時有次追巴士,追了一段路,氣喘如牛,突然想起讀中學或大學時,跑這麼一段距離不會這樣辛苦......想到當年可以打一個下午波,食完晚飯再打兩三個鐘,面不改容,第二日一條好漢再打過。我知道老了,唔KEEP番體能,唔掂。
但是,打籃球嗎?不夠場中的「後生」跑了,最多行行企企,運動量亦不定,不利操體能。其他運動呢?不懂,不少要約其他人一起玩(籃球去街場跟跟隊就得),最憎,我鐘意一個人的運動。家附近的公園有緩跑徑,約300至400米,又唔洗錢,就去跑步。自此,除了工作最超級忙的一段短時間,一直都保持每星期跑4至5晚,最少3晚,腳根痛、膝痛亦要勁步行,腰肌拉傷,行動不便,亦撐着手杖散步半小時;由跑5個圈、跑15分鐘,到現在可以拿着啞鈴跑半小時加少許引體上升、掌上壓等鍛鍊。其實,一直都想每次跑長一點,但為免膝患加劇,都是適可而止。從一些討論區所見,對於大部分跑友來說,這樣的「量」實在WARM UP都不如,但養成這樣的習慣,對我而言已算是一點成就。
跑了幾年,結果是不少很久不見的人見到我都話我消瘦了。是的,我的舊衣「變大」了,買褲子的褲頭號數亦細了點。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體能好了點,至少和同事行樓梯番公司,我沒有如他們般喘大氣。但亦有負作用:以前打波已有的膝蓋問題嚴重了,這或許是膝蓋周邊肌肉力量不足的結果。
最近知道有條步行徑連接了紅磡碼頭和尖東海濱,即是由海逸豪園沿海可以直達尖沙咀碼頭了,於是就決定試一下這條在一般跑友眼中最容易的路線,挑戰一下自己(比自己平日跑的分量多一倍左右)。
今早15度,濕度百分之55至60多,陽光普照,真係唔跑對唔住自己。乘一程小巴到起點,由海逸豪園到海運,比我想中短,不用半小時。回程,特意慢一點,上斜落斜都用「散步MODE」,亦只是半小時左右,全程據說約有4公里(來回即8公里),但全程慢跑都不用一小時完成,有點意外。
但這條路要在早上跑,越早越好,因為原來九時許的星光大道已布滿自由行,再一點,真係同跑女人街差不多。
既是起點,也是終點。
既是終點,也是起點。
連接了紅磡碼頭和尖東海濱的步行徑。
往尖東的上斜。
往紅磡的上斜。
海景
唔知點解要整支vibrator守護着維港。
不知這雙腳還可以跑多久、多遠。
一個人在途上
後記:一邊在海邊跑,一邊聽港台第四台,真是享受。今天再次有機會聽鄭延益先生的小提琴藝術的欣賞(鄭先生已過身,每星期日十時至士一時都會重播這個在1999年的錄音,但我沒有神心地追聽,幸好港台網站有ARCHIVE)。他今次介紹了Nathan Milstein。如他所言,一般大眾只知Heifeitz(而近年就好似好多人鐘意hilary hahn),視之為小提琴之王(神),而我就是那些大眾,最多知多個Oistrakh,但懂琴的人就不會認為Heifeitz必然比Nathan Milstein偉大,因為Milstein的弓法超羣,擅獨奏,LIVE比錄音好,演奏巴哈、莫札特等更是傲視同儕,自成一格。可是他較低調、不喜炫耀技法,名氣才不及Heifeitz,但小提琴手無不對視他為學習對象,每次演出,一眾名家都會是坐上客。但補充一句,10月16日重播鄭先生對Heifeitz的介紹,深入淺出,趣味盎然,亦讓門外漢明白Heifeitz偉大之處,和人人都學Heifeitz ,但二十世紀一直出不了第二個Heifeitz的原因,很精采。
上YOUTUBE找來未必是他最大名氣的柴氏小提琴協奏曲。其實,弓法、音準甚麼我完全不懂,但覺得他的演奏很俐落,一氣呵成,有點輕巧,甚至有種輕柔感,像手放在平滑的絲絨上滑下般,與Heifeitz的味道不同,很特別。
這段YOUTUBE難得在把整首協奏曲由頭到尾上載,不分段,無需像其他般聽完一段,再找再CLI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