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May 17, 2006

當年會考世史科還有一課「英國議會政治發展」,從1832年的改革開始說起,一直唸至1918年英國有全民普選,期間有數次的reform acts,一堆社會福利改善政策,旁及Chartist Movement。那時覺得這課書沉悶頂透,沒有多變的外交計謀不在話下,還要硬背一大堆reform acts 內容和年份。今天回望,才知道這課其實是教我們民主國家形成的道路和左傾政策(香港權貴蔑著咀說「福利主義」)對現代社會的模塑,假如真的有「以史為鑑」,對香港來說這是重要的一課。可是九七後這課被列作optional,於是課本不再提,老師也不再教,現在更已是完全剔除。

家母對左派非常反感,常說「文革」如何、「六七」如何。唉,就如今天梁文道在《明報》的文章所說,人們對「左」沒有真正的了解。直至今天,人們仍把「左」等同於「愛國愛黨陣型」「保皇」「六七暴動」「文革」……。這種想法,除了文革的影響外,追本溯源還是算到毛澤東身上。他把中國文化(部分)、so-called馬克思主義和民族主義扭在一團,成為所謂的「毛澤東思想」。共產主義本應與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是背道而馳,但毛就是把他砌成一堆,流風所及,造成今天人們對香港「左派」的看法和香港「左派」對自身的理解。此外,人們又不想想無論「左」「中」「右」,在毛澤東的權威及其臣民的瘋狂與私心下,早已變成空洞的鬥爭工具,遠的延安整風(這時期臣民的瘋狂程度相對地小)不說,文革時期已讓我們「洞若觀火」。既然已經變質,文革時候的「左」,香港「左派」的「左」也不再具有甚麼內涵,那麼為何我們還要執著於名詞,硬說「左」是恐怖的東西?廣義來說,公屋、公立醫院門診、免費教育……等等都可算是「左」的產物,同時文革、猜疑、經濟衰敗、愚民、學習「說真話」……也是「左」的結果。有些事總需要一些時間的距離才可稍稍看清。

看見文革四十年後的香港,也是時候讓我們從新認識「左」為何物?了解「左」的真正作用了。

另:有時真的佩服英國的胸襟。佢叫你做Crown Colony,講到明係「英帝」,無民主,只有「暴政」。但佢又叫你班殖民人讀宗主國的憲政改革,好像向你說「你睇我們幾進步,幾民主,呵~呵~呵~~」。或許這就是帝國的氣魄,民族的自信,哪管它只剩夕陽餘暉。

2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Hmm I love the idea behind this website, very unique.
»

Anonymous said...

Looks nice! Awesome content. Good job guy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