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November 14, 2010

惡搞清明上河圖

有人問我去不封睇甚麼「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我話:「人多,無興趣。」其實,我無興趣的主要原因當然是人多,更是我不太喜歡「電子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這個名稱。

我不懂藝術,對甚麼國畫技法更是一竅不通,只記得唐伯虎畫「雄鷹展翅,氣吞天下圖」的功架。

不知是否正確,我覺得畫家之所以為畫家,就是有能力用靜態的圖表現抽象事情、動態事情及其他種種。上河圖的精彩是張擇端用一個平面表現出逼真的繁榮。試想,仇英的觀榜圖精彩之一,是他生動地表現出士子觀科舉放榜後各式各樣的神態,有的緊張地探頭觀望、有的高興、有的哭到要人扶離現場,但如動態了、甚至加埋配音,就反而使我們難以欣賞仇英的功架了,仇英泉下有知,會怎樣想呢?達文西的最後晚餐,據說其中一個經典之處是他表現出耶蘇話你地有個二五仔時,生動地表現各人的即時反映;假如畫面變成動態,十二個人頭一面不斷晃動,一面高叫「O my GOD」,我真的不覺得那是一件好事。徐悲鴻畫的馬,用黑白兩色就畫出活靈活現的馬,動態了,變成萬寶路廣告般的萬馬奔騰,氣勢磅礡,這真的能加深我們對徐悲鴻畫的欣賞嗎?

我總覺得小說的精彩是從文字想像動態、想像畫面:畫的吸引是用靜態表現動態、表達感覺。前者變成畫面,其實已失去了小說原有的意義,成了另一種東西。有人話這樣會促使更多人看原著,或者是對的。我小時曾看漫畫《三國演義》和電視劇《三國演義》,再看《三國演義》原著,文字的想像都化成連環圖畫面和劇集的場景,興味大減,現在回想仍覺遺憾。清明上河圖亦然。

清明上河圖是很寫實的畫作,更不像文字般「抽象」,觀賞時,我估只要加少少指引和想像都可在腦中演繹出張擇端筆下的汴京繁華,何解要「動態」之,要觀賞者都變成不用腦的人,影響人們對作畫者技藝的欣賞。

宋以後有不少畫家重新仿畫清明上河圖,據說以仇英作的「仇本」和清朝的「清院本」最為著名,但仿本就是仿本,絕不會是張擇端原作的另一「VERSION」。張擇端只是畫了一幅清明上河圖,而非清明上河「動」圖,因此根本就沒有「動」的「VERSION」,不要改一個與原作比肩的名目,充其量只是「清明上河圖(二十一世紀中共仿本)」。但我覺得,用「惡搞清明上河圖」更能表現畫作變動態的本質和對賞畫所造成的影響。我不是認為「惡搞」就是壞東西,YOUTUBE上有多少「惡搞」片段都是趣味盎然,優於原作;就如我未睇過「奪命狂呼」,但「搞咩鬼奪命習作」就睇了幾次都未厭。假如改這個名,我倒會考慮設法取票進場。

「你又未睇過,就說三道四,又無幫襯」,「WELL......所以我話我怕人多LAW。」

5 comments:

macy said...

樂遊

"清明上河圖" kuso版, 哈, 有趣!

就咁擺一幅清明上河圖係度, 啲人就懶得理, 睇都唔睇,
整幅動態版, 就搶住買黃牛去迫住睇.
這個是事實, 為了吸引人的視線, 迫不得而, 惡攪'古物'.
時移勢易, 靜心觀賞以靜態表達動態的傳世畫作, 再加以幻想揣摩圖中人景物, 背景及傳意...不知還有多少觀眾願意做呢?

ps 我都鍾意睇「搞咩鬼奪命習作」:)

新鮮人 said...

樂遊兄講的的確有道理,
可惜多少人有能力、有興趣去睇中國古代的"靜態"藝術呢?
藝術未必要高高在上的掛在人少地大的藝術館裏,
有時將它"庸俗化"一點,
讓更多人知道它們的存在也好,
至少不至於曲高和寡,
令它們成為一小撮人的"專利品",
看了"動畫版"能夠理解多少,
又或者能否引起人們去作深入的理解就看個別人了,
但至少好過見到有人連"清明上河圖"這個名字都未聽過好一點吧!

梁巔巔 said...

我冇去.

我會覺得幾過癮. 之但係, 有關方面根據啲乜, 認為畫中人物係咁郁嘅呢?

樂遊 said...

DIN DIN 強勢回歸?!

梁巔巔 said...

No 喇. 最快都要下年年底先會再寫番喇.

我經常嚟你呢度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