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anuary 16, 2006

The Decline and the Fall of History Department


傑〈關門的歷史系〉《蘋果日報》2005年12月08日

大學削減經費,歷史系幾乎要關門。

不是說香港缺乏所謂政治人才?培訓政治人才,最理想的基地是大學的歷史系。歷史系是文學院之母。政治、社會、新聞傳理、通通不必修讀,讀好歷史系就得了。因為大千世界,名相紛陳,今天的政治,就是明天的歷史,今日的新聞,就是明天的史料檔案,一切醜聞和危機,謎底都在歷史之中。只要選對大學,跟隨一位名師,開一張書單:湯恩比、HG威爾斯、泰萊,歷史學殿堂金光閃閃的名字,找一塊青草地,幾座長了青苔的墓碑,帶一隻青蘋果,一塊番茄青瓜三明治,捧一部經典,就這樣啃空了一個初秋的下午。

然而大學畢業,只有二十一歲,這個年齡不可能深明那一切興亡的道理。跟哲學和文學一樣,大學的歷史系,嚴格來說是不可能拿到一級榮譽的——正如十八 歲的年紀讀杜甫的《秋興》八首,怎麼可能洞澈其中底蘊呢?即使是吳宇森的《英雄本色》,三十六歲之後再看才品味出幽藍情調深深包藏的一份苦澀——但是不要緊,一知半解,似晦還明,一個劍橋歷史系的畢業生,投身下議員當一個保守黨議員的助理,走出圖書館,步入議事殿堂,邱吉爾和麥美倫的身影魅隨左右,這是何 等完美的一份好差事。

香港沒有「政治人才」,那麼大學的歷史系為何要關門?因為讀歷史,找不到工作;更準確地說,因為香港的老闆聘請新人,他們只懂得MBA和會計工管的學位。一個歷史系畢業生,在中環見工的會客室,人頭湧湧,是最憔悴的一個。
沒有「人才」,是因為缺乏土壤。歷史系就是政治家最理想的土壤了,尤其是面對特區當前這一台台戲,台上的小角色,只須用十份一的歷史知識就可以看得通透:袁世凱和譚嗣同、戈巴卓夫和葉利欽,人物的原型都在中外古今三千年的洪流。

「政治人才」往哪去找?天蒼蒼地茫茫,只能永遠從「Sale屎」的隊伍找「人才」。「我勸天公重抖擻」,龔自珍的吶喊,在十九世紀的道光年,一百五十年之後你終於明白了他的心聲,然而聾瞶如昔,迷朦依舊,讀歷史找不到工作,保障不到飯碗——所謂「搵工做」,只講走出校門的第一份職業的起薪點,香港的 父母都慣了這樣計算,他們從錢眼洞看世界,香港沒有政治人才,因為沒有歷史學家。中國城夜總會關門了,「經濟專家」的分析是香港的消費趨勢如何,但十家夜總會關門,比不上一家大學歷史系之遣散,然而只佔那麼一小角的新聞。
倚在墓碑讀過半冊的湯恩比,蘋果吃完了,讓野鴿子啄食三明治的殘屑,經歷過那樣的一個黃昏,以後許多事情,都明白了。


從其他blogger「偷」來的文章。陶傑的文章有時是廢話、有時是一矢中的,使人低首認同。這一篇是後者。

在香港,唸歷史的人或會被人以為以背書為嗜好,悶棍一條(無疑我樹立了最壞的歷史人形象),不過認為唸歷史的人很有用的也有不少,《1984》說「誰控制過去就控制未來,誰控制現在就控制過去」;正因為他們太有用,所以赫魯雪夫說過歷史學家能改變過去,所以「historian is to be directed」;中華數千年歷史了然胸中的毛主席盡同於這位修正主義者的英雄所見,於是一眾史學家,要麼成為郭老,要麼成為南陳,當然學做文棍若也未必保平安,吳含已是一例。不過,這份「重視」只限於有「歷史」、有「過去」的俄國或中國。

還記得還在大學校園混的的時候,有一師兄和我說:「讀歷史的,最好的出路都`是做博物館之類的政府工,一係是去教書,一係讀上去做lecturer,其他都是做記者、編輯之類,不過人工就奀d……」讀歷史的出路,一句講晒,發達無你份。能聞達於世的系友當然不少,如練海棠、李一哥、近來很紅的劉細良等等(可上野雞大學歷史系website看看)。可是,與我同一屆畢業者,能在數百間待殺的中小學中覓得教席,已是很好的發展,能廁身博物館/檔案處為稻梁謀者更是少若鳳毛(通常都是contract或temp job),而印象中能買樓結婚者多為教學界中人(除了我)。陶傑說「一個歷史系畢業生,在中環見工的會客室,人頭湧湧,是最憔悴的一個」,他太抬舉香港的歷史系門生了,小弟未聞有同窗後學做了中環人。不過,小弟在學時已是潛艇一艘,識人不多,這明顯是坐井觀「史」。

牛劍的歷史系培養出肥彭般學富五車,能言善辯的政治家,香港的歷史系能嗎?她或許能「訓練」出一些像小弟般忿世疾俗的腐儒,但鍊出政治家,難矣。觀乎同窗後學,選歷史的有部分是有一腔蠢熱誠,「為興趣」就大晒,夢想兀兀窮年,盡窺乙部之學。他們自有天地,不與俗同。另有一批是對歷史不太反感,為求有個degree,唔知點解……入左,印象中他們相對地較頹(如小弟),為數相信佔一半左右。無論如何,當年歷史系的人似乎沒有工管人、新聞人那種活躍、長袖善舞,簡單地說沒有中環人的氣質。當然,真的如陶傑所言能潛心讀讀吉朋、Toynbee,也應培養出一份香港人少有的儒雅,可惜頹人又怎會下這些工夫呢?於是出產了如小弟目不識丁卻能號稱有學位的茂利。這種茂利有資格走在邱吉爾的背後嗎?

中學的歷史老師說過歷史是老人科,要有一點年紀才會喜歡,才會明白。多年後,我開始聽到歷史長河的流水聲,既是淒切,也是激揚,幻化成空,又迴盪心中,使人驚問「這就是人間嗎?」........可是,自己已近中年身.........

5 comments:

Anonymous said...

兄弟:
明白你的情懷,卻不能認同你的看法。世界在轉、人在變、歷史系仍很歷史系,這不是歷史系或歷史的錯,那是香港的錯、市場的錯、官商共治的錯。無奈我們身處在這地方,不得不認同。如果歷史系是培養道德、作人格警醒的一門學問,她做對了,不論有多少畢業生理解。如果歷史系是職業的培訓局,我先唔能去讀,或者我可能會埋怨為什麼學系從不說唐代女人的養生法,可以在溝女時吹吹水;埋怨為什麼不談談一些名勝古蹟的來源、後宮秘史,好讓我在堂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誰人保證讀完大學一定有好工。多少在中環打滾的歷史人,已是拿著一大堆入數紙或正讀緊MBA課程;他們工餘的時候頂多拿著一本「鄭和傳」當小食,潛心閱讀湯恩比、泰萊以培養儒雅,倒不如學小弟晚晚對著AV女優作八年抗戰好過。你說太失望、別人叫做現實。

是的,我很羨慕肥彭、布殊都讀歷史出身,都可「出人頭地」,能走在邱吉爾之後,更是萬中無一。好在我們的社會沒有這些偉人,我們此等茂利、頹人走在蔡X玉等的領袖後實在游手好閒,故你不必失望。
香港沒有政治人才,因為沒有歷史學家。
馮浩恩

Anonymous said...

兄弟:
明白你的情懷,卻不能認同你的看法。世界在轉、人在變、歷史系仍很歷史系,這不是歷史系或歷史的錯,那是香港的錯、市場的錯、官商共治的錯。無奈我們身處在這地方,不得不認同。如果歷史系是培養道德、作人格警醒的一門學問,她做對了,不論有多少畢業生理解。如果歷史系是職業的培訓局,我先唔能去讀,或者我可能會埋怨為什麼學系從不說唐代女人的養生法,可以在溝女時吹吹水;埋怨為什麼不談談一些名勝古蹟的來源、後宮秘史,好讓我在堂上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誰人保證讀完大學一定有好工。多少在中環打滾的歷史人,已是拿著一大堆入數紙或正讀緊MBA課程;他們工餘的時候頂多拿著一本「鄭和傳」當小食,潛心閱讀湯恩比、泰萊以培養儒雅,倒不如學小弟晚晚對著AV女優作八年抗戰好過。你說太失望、別人叫做現實。

是的,我很羨慕肥彭、布殊都讀歷史出身,都可「出人頭地」,能走在邱吉爾之後,更是萬中無一。好在我們的社會沒有這些偉人,我們此等茂利、頹人走在蔡X玉等的領袖後實在游刃有餘,故你不必失望。
香港沒有政治人才,因為沒有歷史學家。
馮浩恩

樂遊 said...

布殊好似唔係讀歷史出身wow

Ruth Tam said...

Hong Kong is a very pratical place. However, not every company wants to hire only business graduates nowadays. After getting a master degree in piano performance, I worked in a bank as foreign exchange dealer.

heartmomentum said...

>觀乎同窗後學,選歷史的有部分是有一腔蠢熱誠,「為興趣」就大晒,夢想兀兀窮年,盡窺乙部之學。他們自有天地,不與俗同。

我以為興趣大哂架,但原來我是?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