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June 13, 2010

打擂台


台擂打?……原來是打擂台,大部分人都忘了橫寫中文原本是由右至左,我看到這套片的海報已決定去看。今天看了,她覺得OK啦,我就覺得很不錯。

1. 我不算甚麼六、七十年代武打電影的影迷,但是我又真的幾喜歡那個時代的武打片,例如蛇形刁手、笑太極、少林三十六房、醉拳等,我次次重看都覺得很吸引。搞GAG、武打(李小龍和三十六房就無甚麼GAG)、加上一個「一步一步、一招一式地苦練的過程」,是這類戲的公式,後來「苦練過程」少了,剩下打和GAG。「打擂台」 算是保留了這「三寶」,加上一班當年的真功夫打星,真有點時光倒流之感。旁白的方式、介紹出場演員的方式(連一隻臘鴨都有介紹,正!)都是七、八十年代,甚至是黑白殘片的感覺。總之……單是認識師徒情義,略窺天地君親師的莊嚴、睇梁小龍隻腳和聽譚炳文的旁白已經值回票價。

2. 我對八十年代的「羅賓探長」(鬼馬智多星和我愛夜來香的角色)有很深印象,有幾年亞視常重探這兩套片(印象中後者播多一點),都是百看不厭的。今次泰迪羅賓真係寶刀未老,堪稱「新一代」諧星。

3. 陳惠敏在戲中似乎不是甚麼重要的角色,我覺得他是戲的重心之一,亦是演得最好的一個。
我曾認識一位仁兄,得知其父在五六十年代當學生考「matri」(據聞當年考大學無甚麼a level ,只直接係叫matriculation之類)history,他們真係拿住E.H.Carr的俄國革命史、A.J.P.Taylor的Struggle for Mastery in Europe一本本地當課本讀,我讀高考時還會翻翻這些書,現在呢?我估此道不行矣,最緊要貼題準……我都覺得當年matri的讀書法先至係「波」,但是時代變了,舊方法「user unfriendly」,唔work就係唔work,繼續唔work,就只會消亡。同樣地,陳惠敏、梁小龍、陳觀泰當年拜師學功夫,一點一滴地學,受盡師父呼喝打鬧,由整天紮馬學基本功去到學成一身真功夫,過程有血有汗;現在呢?陳惠敏開所謂「武館」,搞gimmick,造「明星」,在冷氣房內「練功」,再沒有惡師父了,但羅新笑之為「花拳綉腿」,陳惠敏心內亦明白,就如它知道其「小徒弟」的功夫其實不值一哂,但是時代變了,世界變了,有些事比不上「包裝」重要,這是生存之道,否則就會像「羅新門」般,只有昔日的光輝……陳惠敏為此,不單搞包裝,弄話題,還會耍些手段,使他的寸咀「小徒弟」不受挑戰地勝出,但是他心中其實仍嚮往昔日的那一套。是故他看見又南下戰書,眉宇之間透出賞識;是故他對羅新仍是心存敬重;是故他對對手明白進退之道保存一份武德,他是一個真的明白練功夫,打擂台為何物的人。陳惠敏就是「堅持」與「改變」交匯而成的妥協與無奈。戲,還是正面的,至少寸咀小徒弟見識過甚麼是「真功夫」,知道自己那一套真是「嘥氣」,但現實通常都不會如此。

4. 結尾很不錯。我很怕一些不合理的結尾,例如「跟縱」任達華頸動脈被劏開,血流到一地都係,居然唔死,實為敗筆。同樣地,「拳怕少壯」是真理,梁小龍打不過年青高手是正常地,因此慶幸編劇沒有俗氣地安排梁小龍重拾鬥志後反過來把對方打過落花流水,老母都認得,而是出盡所有氣力,躺在地上笑。最後,青年高手的茫然和陳惠敏的一句,更是畫龍點睛,不落俗套。

5. 有人話這套戲頗SELL人情味,或者吧,但總算自然,不太煽情(勵志片大概都是如此。係,我覺得係勵志片多於懷舊)。年十年,(特別是國內)久不久都有些大而無當的「大製作」,人們又會趨之若騖,其實很多時小本用心作才是「真好嘢」。八百萬製作,算不算高呢?我不太清楚,算來勉強買到兩個實用面積高達六成的三尖八角偽豪宅。據說大陸都有公映,仲要係用粵語,但係叫好不叫座。我今天在油麻地某戲院睇,大約一半滿,有點擔心劉華能否回本。人人話「葉問」好,我只睇過第一集……與SELL「民族大義」相比,我還是鍾意睇太極羅賓上舞廳。

2 comments:

梁巔巔 said...

傳聞當年一腳一拳, 一腳係李小龍, 一拳就係陳惠敏, 可想而知佢幾勁!

梁小龍亦係聊事鬥非之輩, 亦揪得.

記得以前有位電影圈中人同我講過, 圈中得個真係揪得! 李連杰, 甄子丹, 李元霸, 陳惠敏. 而最勁係陳惠敏.

樂遊 said...

陳惠敏亦真係可以打擂台,在公開賽打低日本選手.但戲中佢無出過手。
EVEN 泰迪羅賓都真係學過功夫,真係打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