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June 05, 2006

十七年二則


歷史是由一代又一代的血層累而成,這應是眾所周知的平常事。

天寶十年,唐與大食戰於怛羅斯,唐軍大敗,出師數萬,僅得數千生還,國威盡喪;滿洲人入關,殺出個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死者無數。但是,今天的中國和阿拉伯國家不會因怛羅斯之役而引起外交危機;我們也不會找個滿族人要他「血債血償」,以其血肉弄碟揚州炒飯。那些人命,都已化成「史實」,讀起來不痛不癢的數字和「歷史評價」。

十七年了。學生的問題、解放軍的死傷、群眾的盲目,大家都心中有數;然而看到死去的軍警得到「肯定」、有人被隸補、有人橫死街頭、間中有人會保外就醫卻又不再回國,我想求的是一個公道,想知究竟那時發生了甚麼事,為甚麼一時說是「動亂」,一時說是「政治風波」。

他們知道,那個初夏的記憶已是那一代人生命一部分,所以才不會說那是包伏,需要放下;只有那些感受到事件的震憾、看到血肉的倒下的人們,才會不甘於事情只剩下多年後歷史學家冷靜地寫下的「歷史評價」。



[明報專訊]吳康民昨日出席培僑中學畢業典禮後指,現時平反六四是「為時過早」,又認為17年只是一段很短的時間﹕「中央現在認為需要的是穩定,(平反六四)現在未是時機,它很難對很多的歷史問題進行一個分析評價……凡是歷史問題最後要得到一個更加好的結論,需要很長時間,這17年是很短。」他又以百多年前太平天國、義和團亦未有定論作譬喻,指中央還未為六四作評價是正常不過的事﹕「有人認為(太平天國)是偉大的農民革命,有人認為影響歷史的倒退、洪秀全這批人是烏合之眾,亂了社會、破壞生產,現在社會上未必對此有一致看法,也有爭論……這些長達一二百年的事也未有定論,更何?是17年的六四﹖」 他表示,平反六四會引起爭論,引發社會波動,得不償失。對於何時才能為平反六四,他說﹕「沒有人能估計得到,可能好快,也可能稍為慢一些。」

「平反為時過早」?!這是甚麼意思。吳老先生的意思是:官方都認為八九年六月四日那數天的清場手法有問題,但不好意思現在承認?假如六四應被「平反」,那即是表示官方「路線錯誤」,但是有人說,當時不少解放軍被打死、燒死,那麼他們是否「抵死」。當年,不少死去的軍警被封為烈士,他們會否因「六四」平反而被「褫奪」烈士之號,甚至「破棺戳屍」?這對我國「威武文明」之師又是公平嗎?

1942年王實味因發表《野百合花》等文章,批評中共某些官僚作風而被打成托派、國共,1947年給秘密處決。1991年2月,中國公安部正式給王實味平反。在有關的文件中說:「在復查中沒有查出王實味同志參加托派組織的材料」。吳老先生的言論彷彿預示著歷史的重覆。當一個政權沒有制度,又要硬裝合法,就會出現這種鬧(悲)劇;當人民和歷史只為政治(中共)服務,才會出現這種樂此不疲的平反遊戲,大家彷彿要從「恢復名譽」中得到救贖和快感。

支聯會也低估了我們。我們不是要求那種「非黑即白」「顧此失彼」的平反,而是公開公正的調查、事情的始末、責任的承擔(不論是官員、學生、民眾、軍隊等等),這就是「公道」和「文明」!

中共的平反嗎?不要也罷。

2 comments:

梁巔巔 said...

時間, 真的好恐怖.

Anonymous said...

Hmm I love the idea behind this website, very uniq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