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December 04, 2005

今年讀完/未讀完的書

閒時常到的地方是書店、常記掛要做的事是看書(和打機)。一年將盡,是時候就這方面做點回顧。一如往年,二字記之曰:很少。錢鍾書認為在大學「吃多幾年飯」,拿個甚麼博士學位是浪費時間的,因為使自己無法讀應讀的書,做應做的事。雖然我亦有吃多幾年飯就被人叫博士的虛榮,但對大師的看法是認同的。去年年尾幸好被裁(當時身心俱疲,想完全停下休息),以兼職渡日,本來看書的多的是,但因早已報讀了一個postgrad cert之類為期一年的課程,看書大計常被打斷(當然懶和慢是更重要的原因)。一年下來,就只讀了數本書..........

--《悟人子弟》
必需放在首位(下面排名則不分先後),因為它是昔日同工友人的處女著作。這既是他的回顧,也是我的回憶(當然很多師生溫情畫面不會發生在我這種混飯吃老師身上)。書印就出街後,在他身上發生了一些事,使書中某些本應真實的敘述變成虛無的童話,我看在眼中亦好生悲涼,只能嘆句「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她﹔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紅樓夢》第五回)。

-- 任士英 《唐代玄宗肅宗之際的中樞政局》
嚴謹、平淡的學術文字從故紙推中揭出一幕接一幕的宮廷鬥爭。作者強調玄宗對太子的壓抑,使太子在宮中步步為營,不敢造次。安史之亂給了太子李亨發圍上位的契機。但印象中,作者沒有怎樣解釋為甚麼玄宗要壓抑、防備太子。
印象最深的是:歷史一向深責楊國忠逼潼關守將哥舒翰出關與安祿山接戰,最終潼關失守,玄宗幸蜀。此書告訴我們哥將軍潼關一戰是李亨與楊國忠權力鬥爭白熱化的反映;楊國忠與太子李亨一直在政爭,哥將軍是太子的人他身在潼關,卻想計劃抗敵後回朝殺國忠,並殺了楊安在潼關附近的心腹杜乾運。楊國忠嗅到殺身之禍將至,自然想辦法自保,於是他就配合當時亂軍將領崔乾祐兵不滿四千的消息,向玄宗獻一條違反軍事常識的計:逼哥將軍出關迎戰。玄宗亦想快快平亂,於是同意令哥出戰,楊國忠佔了上風,但長安就立刻告急,楊國忠亦成了千古罪人。一場接一場的「家庭糾紛」把唐室內耗掉,但中國人似乎沒有吸收甚麼教訓。

-- Eric Hobsbawn 《The Age of Extremes 》
其實不是今年讀的。是04年七月開始讀的,斷續至今年年頭完成。反對左翼立場的讀者可能不認同Hobsbawn的觀點,但不能說他沒有insight。英文不好,讀英文書往往是讀的時候就知點解,完成後常會很快就把內容忘記一乾二淨。無論如何,欲了解今天,就要讀讀age of extremes。

--Chiu, Stephen 《The politics of Laissez-faire─Hong Kong's strategy of industrialization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嚴格來說這不是一本書,而是一篇80多頁的長文。這本來是當年修讀香港史的assigned reading,但一如其他reading一樣,無read。今年為了看《uneasy partner》做些準備,所以拿來看看。放任自由經濟只是一個myth,是「官商勾結」的政府「無可奈何」的政策(如果算得上是政策)。看過此文就會懷疑顧汝德對當年積極不干預「溢美」了。

--Leo F. Goodstadt 《Uneasy Partner ─the conflict between public interest and private profit in Hong Kong》
年初話題之作,特別是顧汝德說的ethic boundary一點常被劉細良諸君引用。對於我這類香港史白痴來說這是一本不俗的入門著作。不過,討論到殖民政府與英資財團/英國的關係時,作者好像有點「曲筆」。另外,書中提到麥理浩成立老廉其實不是出於「善意」的。麥督本來與其他督爺一樣認為貪污是中國人社會的特色,無得禁的,亦無意去禁。可是當年爆出了外籍警司葛柏案,他「fear of tarnishing the new, positive image he was anxious to create for the colonial administration」,於是以其「keen instinct for political survival」成立了廉記。好一句「keen instinct」,完全說明了為何我們會懷念同樣地官商勾結的殖民管治。究竟老董有甚麼instinct?Sir曾又有沒有keen instinct 呢?

--Giuliani《Leadership 》
看完《uneasy partner》讀的書。對此書歌頌的書評很多了。我看後覺得當中很多點子都是老生常談,但知易行難,看看香港政壇就知了。不過,意外收獲是這本書使我能略窺共和黨人對社會政策及政治的看法。另外,美國英文的確比英國人英文簡單。

-- 馬碧容《貧富懸殊 》
可能是改編自課堂筆記,所以結構有點鬆散。特別是討論到貧窮定義等理論性較強的問題時,這問題更明顯。不過,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因為讀後1.我們知道以前的公共屋村的設計並不合理的,但要窮人住;2. 窮只是一種表象,請甚麼扶貧會再多用腦思考思考;3. 香港是很多人的樂土,但對更多人來說是一個繁榮的地獄;4. 在一頁頁人間悲劇前,我還好意思自怨自艾嗎?;5. 我們要容忍這樣的香港嗎?

-- 王岸然等《不是烏托邦:社區經濟理論與實踐》
大市場、炫耀性消費、經濟繁榮可能只是滿足大資本家的需求。大部份小市民的所求往往是很簡單且容易滿足的,但他們的願望和力量就是被所謂的「市場」和「繁榮」所否定和禁絕。

-- 基辛格《 大外交 》
《Diplomacy》的中譯本,讀了大半。台灣版上下兩冊,合共三百多元,大陸版把台灣譯本買了過來,一冊過,人民幣40元有找,真的抵到爆。流暢的譯筆(總覺得中國大陸的翻譯良莠不齊,譯文常見生硬甚至詞不達意,整體來說不及台灣譯本),加上基辛格的識見,八百多頁的著作,頁頁都滲出睿智。鷹派者可蔑視他對balance of power的「沉迷」,但正如網民的書評說:he knows his craft。基氏對美國的世界觀/國際關係思想或有過於「寬大」的描述,但若能配合Niall Ferguson《Colussus》的討論應能得出一個較完整的認識。
對書中一段文字有頗深印象:「......英國並不盡然完全認同美國的國際關係哲學。英國人從來沒有分享美國人那套人類完美論點,也不會主張道德至上論。明白人類的罪惡,就很少會對人性失望。在外交政策上,英國一向奉行倫理上自我中心主義:『對英國有利的,也可以視為對世界有利。』要具備這樣的觀念,必須具有相當的自信心以及天生高人一待的感覺。19世紀,有一位法國外交官告訴英國首相帕墨斯頓說,法國已經習慣他在帕氏在最後一分鐘才由袖?掏出外交牌,這位勇氣十足的英國首相竟然答說:『上帝把牌擺在那兒』」。
清朝的中國呀,你可了解「英狤猁」?你了解外交嗎?

-- 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好精彩!上一段提出的問題,這本書給了答案。從立論到考證都是使人佩服再佩服。對中國近代的困厄、中國文化的不足、中國天朝心態有興趣的人都應好好地讀這本書。讀完使人掩卷輕嘆、讀完使人明白中學歷史課程的虛假。本書對鴉片戰爭各戰役有細緻的考證(從戰場地形、軍力、行軍速度等等),相信可成為中國戰爭史研究的示範作。較明顯的不足是作者似乎對道光及其朝臣稍欠「歷史的同情」。另外,茅氏的論文集《近代的尺度》也是一本好書。

-- 《現代漢語》、《社會語言學》、《語法講義》........(一大堆) 。
那個postgrad cert的教材。獲益良多。它們使我明白自己弱點─除了數理之外,我真的不能讀中文/語言學,好好好好好好悶又唔明。

-- 楊絳《我們仨》
十月的時候談過了。

-- 司馬光《資治通鑑 》
全套二十冊,只讀了三冊,仍要繼續。讀《通鑑》才發覺自己的中國歷史常識貧乏到極點,深悔唸大學時沒有趁有青春有時間認真的讀讀。看文言文和看英文的情況相似,看完很快會忘記,但我總覺得文言文比白話文優美,讀的過程已是享受,就任由自己「不求甚解」吧!

-- Nial Ferguson《Colossus 》
看了五分一。對美國史全不認識的我感到很吃力,只好伺機再戰。

-- Christopher Bayly and Tim Harper 《The forgotten army─Britain's Asian and the war with Japan 》
看了兩個chapters,仍在繼續。雖然我完全不認識東南亞史,但仍被作者生動的描寫吸引。可是,生字頗多,頗感吃力。

-- Parks Coble《走向「最後關頭」─中國民族國家構建中的日本因素(1931-1937) 》
《Facing Japan: Chinese Politics and Japanese Imperialism, 1931-1937》 的中譯本,看了三分一,仍在繼續。作者細緻地分析各種勢力對國民黨南京十年時期對日政策的影響。更佩服的是作者把錯縱複雜的關係寫得有條不紊。蔣公未必是好東西,但一心拆台的可嘗不是有顆狼子野心;當時的中國和站在安史亂軍前的唐室一樣─內爭耗盡江山。另外,書的中文譯名不是太準確,我還未見書中有甚麼「民族國家構建」的討論。

-- Joel Bakan《企業的性格與命運》
The Corporation : The Pathological Pursuit of Profit and Power的中譯本,左仔「恩物」。兩年前,在電影節看過由這本書改編成的記錄片「大企業」,可惜當時沒有字幕,看得吃力非常。現在看了著作,覺得紀錄片比較精采,可惜dvd價錢不菲。無論如何,企業是一個精神病者的觀點使人不禁叫好。

--陳佩華等著《當代中國農村歷滄桑─毛鄧體制下的陳村》
《Chen village under Mao and Deng》的中譯本。此書是中國農村研究的重要著作,它既有學術著作的嚴謹,又有小說敘事的生動。劉德華一首舊歌唱曰:「人潮在倦轉進愁和困,恍似一堆小孩內爭」,正是毛時代陳村村民的寫照。我們常說今天中國大陸的人「無品」、「無價值觀」,此書讓我們可以從微觀角度一窺這種現象根源。思存兄所說的「兩種現實」,作者對此亦有「生動」的描寫。北京中南海大人們的權爭幅射到廣東一條原應平靜的陳村,陳村因而不斷出現一場又一場的「政治風波」,有人失去了些甚麼,有人以為得到了甚麼,最後都同歸虛無。世事就是如此,但我們又能否與世無爭,獨善其身?

-- 陳桂棣、吳春桃《中國農民調查》
近年話題之作。我只看了四分之三就放下,再沒有動力把它翻開讀畢。共幹迫害農民的當然使人有慟問蒼天之恨,然而(或許國內尺度所限)作者未有觸及中央政府農業政策的不足。不過,使我放棄讀畢的原因有二:1)讀懂此書細節,需對中國基層政治及經濟制度有一定了解,可是我對此一無所知;2)更重要的是,我接觸過的新聞文學/紀實文學作品不多,只有《調查》和《唐山大地震》,但足以被它們的煽情嚇怕。它們所描劃的無疑是人間慘事,但全書數百頁,頁頁都大聲慘叫就只會使人麻木,最後變成噪音。《調查》的文字除了煽情外,還要為一班「清官」歌功頌德。對好人好事加以褒揚是無可厚非的,但不斷呈現對清天大老爺高呼萬歲的文字,就使人頂唔住了。此刻,我想起《我們仨》。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December 05,2005

悟人子弟與子弟悟人



書名︰《悟人子弟──私校教師手記》
作者︰馮浩恩
出版社︰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



世事實在很奇妙,我們往往會「被安排」當一些自己輕視的工作。雖然我不是讀歷史,但我與作者馮浩恩一樣,同樣覺得現在這個只談利益和增值的社會,與這麼一個改來改去都是為著大財團服務的教育制度,不但忘記了自己的過去,同時也不會了解價值、智慧的真正意義。商業、企業概論、會計或旅遊等所謂「有用」的科目,無非是面試時可以吹吹水、找工作會容易一點。當時而勢亦,「有用」終變「冇用」。簡言之,就是讀了都「唔過得世」。



之所以說奇妙,就是我現在所教的,正是一向看不起的旅遊科。更甚的是,現在所教的一所學校,其與私校分別不太(可能更有甚者)。故此,《悟人子弟》一拿上手,就好像與作者接通了線,感同身受。



一與人說你是當老師,第一個聯想得到的就是高薪厚職,糧期準、假期多。然而教育工作的辛酸,只有行內人才知道。在課堂中要令學生不要?足全場,我時常與同是當教師的朋友說,要把自己當作黃子華一樣,在課堂中做棟篤笑,?無冷場、計算準確、笑足兩個小時,但是他數年才開show一次,而教師卻一個星期最少二十五節,要天天新鮮,彷彿是能人所不能。



雖然一般學校當然沒有〈獨特的私校生活〉那樣,未必有「走場」的麻煩,卻因為千禧校舍、學校改善工程、資訊科技教育政策、多媒體教室計劃等,不但教員室與課室之間、課室與課室之間的距離大增,老師上課就好像電腦推銷員到街市買菜一樣︰一手拿手提電腦、一手背著裝滿筆記與資料的環保購物袋。



當然「走場」只是一個小問題,真正令老師煩惱的就是學生的行為與紀律問題。然而作者憑浩恩與廣大的私校都認為學生要「先管後教」,然而,這是真的可行嗎?又或者,這樣做真的對學生是最好的嗎?我卻深信,把時間還給學生的話,學生就再沒有時間倒蛋;與學生成為好朋友的話,他們的心事就自然向你傾訴,情緒就會穩定下來。我不知道這種想法可以做到哪?,唯有盡力而為。



不要說教了五年而累積不少〈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短短數星期已有不少攪笑對白出現。一次,有一個學生剛去完?所,回到班房坐下,忽然大叫︰「仆街啦阿蛇!漏左個銀包向?所!」我笑著回答︰「阿蛇無仆街。你快d去?番個錢包啦!」當然引得全班大笑。



還是那一句,我教他們的不多,他們教我的倒不少。





俾意見 [4] 文章URL 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