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03, 2005

民園證文道

對大牌檔一直心存嚮往,可惜「幫襯」的機會不多,一來年紀漸長,不勝膩滯食物,二來是數目不多,又沒有跋涉拜訪的熱情。即使光顧也是到那些政府「特意」興建的熟食市場而已。得悉「民園」這種地道大牌檔(對我來說要位處街邊,無鋪位才叫地道)結束,只能嘆聲無奈。
今天看到國慶日日月報一段報導,說民園復活有機了,一心以為有甚麼好消息,原來是自己的always naive帶來的失望。

姑不論這次「復活工程」由誰主持(以前是李建坤經營,但現在由其兄建強接手,但後者又對其弟的近況、經營權等問題諸多隱諱,真的一家唔知一家事),但「民園」真的「復活」嗎?報導說「他(李建強)初步已租用原址附近一鋪位,準備中請食肆牌照」百年老店可以繼續經營,人家可以繼續謀其生計,當然可喜,但「民園大牌檔」真的死了......大牌檔真的死了。

一直都很佩服梁文道的博學及分析綜合能力,這段「復活」新聞更使我再三拜服。在兩個月前(八月三日)他發表了一篇名為「傻瓜,這是經濟」的文章,說:「小販就是錯在沒有租鋪......如果人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街頭擺賣,那麼商場要靠誰來填滿呢?」「準此我們可以猜想民園麵家未必不會有復活的一天,只要那一天有人發現中環某條老街可以化身成香港大牌檔文化街.......民園麵家當然可以重返中環街頭,只要它交租的話」......真靈驗。

香港大概就是這樣的一個活力之都,有不斷破壞和重建的活力。把東西破壞後,除去其文化內涵,傳統甚至應有的外表,然後按「市場」規律「經濟效益」的原則加以「重建」。於是民園變成普通的麵店,搶包山不再是「蘸」變成「搶包山」嘉年華。把事物「標本化」,卻不是把事物保存,是不是Abbas所謂的politics of disappearance的某種含意?有見香港的情況,我真的覺得「復活」只能用於耶教教義,香港的情景事物不要輕言「復活」了。

不能用「市場規律」重建的怎辦?答曰:消失吧。

時間推移,歷史發展,歷史名詞自然越來越多,香港亦然。大牌檔、中國城、士多、辦館、董建華甚至強政厲治終屬同類。又有何感慨之由?

後記:附近有一士多(相信都有三十年以上了),唸中學時每天放學都會經過。早前士多隔鄰有一OK便利店開張,幾個月後士多消失,OK便利店變成更大間的OK 便利店。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