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May 02, 2008

舞台上的萬曆十五年

剛過去的星期天,看完「萬曆十五年」舞台劇,真的很不錯。黃仁宇用六個人物的生平透視歷史,而劇本算是能抓住其中重點。不過,可能因時間所限,改編者又不想劇作枝節太多,所以有些地方總給人「不夠深入」的感覺(申時行的部分,在掌握原書內容重心上似乎有點抓不著最癢處)。但我最為欣賞的是,編劇在能夠讓未讀過原書的人會因此劇而對此書產生興趣(我相信,但不要期望原書有甚麼笑位)的同時,又能讓讀過此書的人不覺重複乏味,並能給他們再次思考書中內容的機會。能夠達到這種平衡,是非常難得的。值得一提的是全劇對不少問題都說得很白,但總覺得書中的一些重點,劇中是沒有明言,卻有點到即止的演出,似乎是想給未讀原書者更多思考的空間

我相信胡恩威等人是很怕觀眾喊悶,所以在劇中加入各種元素、適量笑位,劇的後半部更明顯加快節奏,總之就「極盡視聽之娛」。老老實實,假如毛記d爛劇都稱得上是娛樂,我覺得「萬」劇更加搞笑,娛樂性豐富萬倍。似乎胡恩威等人很想同觀眾說「歷史唔係真係咁Q淹悶ga」,從「萬」劇來看這是成功和有說服力的。

記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兩段。
一是戚繼光。經過張居正的獨白,編劇可能生怕觀眾心感沉悶和害怕(即係怕會唔會之後五條友都出來齋up呢),戚繼光的一段用說書人陳述。這是多聰明的處理,於是劇作一方面能加入京劇元素進戚繼光身上,另方面又把說書人的「可塑性」用盡:既是第三者陳述,他就能不受時空和形式的限制了,他可以有手機、懂英文、rap台詞(在安排上是聰明的,但這部分是否很好就見仁見智,我就覺得有點玩過龍)。而我最為欣賞的是說書人指出戚繼光的特點時,不斷加入英文詞語(漢英對照)。在中文行文時,我們有意無意間都會加入英文字詞作對照解說,總給人一種較專業、懶勁的意像,即如「根據結構主義(structuralism)的觀點,這個甚麼甚麼的論述(discourse),其實一個這樣這樣的勢力平衡(balance of power),只會照顧那些那些的利益(interest)」(這類寫東西的方法,在香港相信可以以兩三年前的洪清田為代表,當時其文章(articles)中的英文字(English words)真是多到使人煩厭(fxcking annoying)的地步,而且大多是多舊魚(fish)的。近年少看他的東西,情況是否如此就不清楚了) 。然而,說書人在介紹戚繼光的特點時加入「英文」有何用意呢?黃仁宇不單視戚為有勇有謀的將領,更是一個深明技術問題的重要和懂得處理技術問題的人物,就如胡恩威本人的理解「萬曆年間的大將戚繼光,如果以西方觀點去看,可以算是文藝復興的代表人物」。英文字詞相信想藉以反映戚繼光的思想行為是當時少數擁有技術、理性、專業等與西方價值相類的人物,與其他官員一口之乎者也,孔孟忠恕完全不同,總之就是想突出戚繼光是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professional。這種用心,實在巧妙呢,。

二是萬曆皇帝封殺《牡丹亭》。劇中加了兩段《驚夢》演出,其中一段是安排在萬曆皇帝獨白之前的。我總是覺得萬曆皇帝的戲份不夠多,但細想之下,這總算是配合全劇 / 全書的整體內容──不要忘記,萬曆皇帝只是國家機器的一個小部分,而且其戲分與張居正有一定的重複。說回封殺《牡丹亭》;印象中,書中沒有這樣的環節,這應是劇作另加的(不敢肯定,因為我記性唔好,看書到中間就忘記上半部的內容,到結尾就忘記大部分內容,讀完等如無讀)。萬曆皇帝討厭甚麼教化,道德規範,卻因《牡丹亭》破壞甚麼道德倫理而下令禁絕,並要象徵性地貶退湯顯祖,那種「不許百姓點燈」的思維點出中國傳統政治問題的徵結,始終是屁股坐到那個位置,腦袋就要怎樣想,實在是神來之筆。萬曆皇帝想求「真」,卻不容充滿「真」的劇作流傳於民間。假如有一意求「真」的人在民間又會怎樣?編劇(或黃仁宇)用李贄的晚年給予答案。表面似獨立的故事,其實互為表裡。

有人盛讚其視覺效果,由於我坐的是側旁cheap位,所以看得不「真」,不欲評價。全劇最大的不足之處……莫如價錢對我來說是好貴!

題外話,據說此劇在99年首演,當時是六條友排排坐輪流獨白,我倒有興趣看看這種表演是甚麼樣子。此外,假如此劇再有機會上演,我認為還是值得一看的,因為之前上演後人們抨擊的一些地方,今次消失了,所以我相信下次上演時也將會更好。

另:此劇不悶,而且有趣,不是我說的,而是坐在旁邊未看過原書的她說的。

1 comment:

梁巔巔 said...

香港呢類嘅演場表演我雖然唔係睇好多, 但知道水準唔錯.

好似之前我睇陰道的獨白, 就係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