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行漢化,辦太學、禁胡服、習漢語、易胡姓,總之力求去掉鮮卑的一切,換上漢族的身心。去年人民大學搞了個國學院,打正旗號要復興國學,學生要研讀《論語》,懂填詞、曉書法。近來大陸還有一個「背誦經典」比賽。據說近來還興起穿「漢服」,人們又爭相訂造旗袍。總理前一句「士不可不弘毅」,後一句「死而後已」擲向港英爵士。朝野上下彷彿回到北魏太和年代,不同的只是當年是要漢化,今天是要復興傳統。
當年打倒了孔家店,陳獨秀、毛澤東等人前仆後繼地從一眾西方思想中千挑萬選,揀出馬列主義這個好東西介紹給中國,幹麼今天要搞復興傳統?說到底都是老毛及其愛人 與 同志弄出的禍來:經歷了反右文革,甚麼傳統都沒有了,馬列恩史毛又破產了,中國「禮崩樂壞」「人心不古」是必然的結局。眼見今天「道德淪亡」、「西方文化霸權」的威脅和共黨意識形態失效,只好回到老祖宗處找點舊家檔好作抗衡抗衡;當天棄之若敝履,今天卻找來護身,這是諸子百家那一派的教導?
中共常要一統,不過若果他們希望發展國學,他們要多謝分裂。近年錢穆、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一些台灣學者、甚至余英時的著作都出現簡體版了,假如當年不是有萬惡的港英帝國主義勢力和蔣匪手淫台灣之舉,他們大概只能成為那些《心香淚酒祭xx》、《xxx最後二十年》、《xxx檔案》等書的主角了。文革時有所謂四大不要臉,即:郭沬若、馮友蘭、楊榮國和周一良,他們都是一代大師,一身功力卻要誤用,要不就當個陳寅恪,一身功力卻被困著。更糟的就成為吳日含、蘙伯贊,天天向上,努力學習成為唯物史家,但還是過不了關。今天要搞國學興傳統,人生苦短,只怕「愛得太遲」。
不過,復興傳統總好過「破四舊」,但甚麼是傳統?有人以為穿旗袍是傳統服飾,依我所知那是滿人服飾,據說是在清末興起的,而且原本是寬闊非常,不會有「有前有後」的悅目效果,大概是減肥後的張柏芝穿來也像欣宜的模樣。穿來「有前有後」的旗袍似是上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的產物。有人聰明地說,復興古服,要以漢、唐、明時代為藍本,三個不同的時代,三種不同的文化,混出來就是傳統,這是甚麼道理?所謂傳統本來就是多變,正如今天有人說旗袍古雅;然而,上世紀初的產物,何古之有?但我們把它想像成是傳統的事物而已。不過,就衣飾方面而言,與其說復興傳統,不如說是製造商機。一件「漢服」動輒數千過萬,這與中國「祟儉」思想並不配合,需知「形而上者」為「道」,「形而下者」為「器」,古代的傳統一般都重「道」多於「器」。
其實,搞搞古禮,穿穿漢服,或能引發思古幽情,有助文化承傳,未必有傷大雅。但居然有大學教員說要有漢服式的畢業袍,實在不明此教員是唸哪一門的屎片。現今的大學、學位制度、教授制度本來就不是中國的東西,是西方的事物(正確點說似是美國的產物多一點)。請把搞fusion / crossover與興傳統分開,我們不會見到Vivienne Tam弄了件「中國式」設計的衣服,就說它是「漢服」,然後穿起來祭孔吧?要復興傳統嗎?學學錢、唐的新亞書院。新亞書院不叫「學院」,也不叫「新亞大學」(這也是由於受到當時法例所限),而叫「書院」,是要上溯宋代書院制,體現民間辦學、公開講學精神,教學以人為本,而不是西方學制以課程為本。「大學」還是「書院」更接近「傳統文化」?明矣! 以此等教授的此等思維來復興傳統,後果實在不敢想像。
不過要復興傳統文化不是不可能。首先,不應引喻失義。為何「士不可以不弘毅」,因他「以仁為己任」,故此「任重道遠」。士的責任是實踐君子應有的理想,即「行仁」之類。爵士不是一個「士」,只是一個「公務員」、極其量是個CEO,這樣的要求等於叫一隻貓作狗吠。爵士的目標是get the job done,而非善良理想的實踐(德軍把猶太人送入毒氣室就是get the job done)。朱熹一輩子都追求「得君行道」,找個好老細就是為了實踐其「道」;爵士可能找到個好老細,但老細只想他行中央之道,而非爵士之道,事實上爵士也只想「得君then get the job, which was assigned by my boss, done」。引喻失義的窘態清楚不過了。還要說搞傳統文化,實在欠說服力,更不要抱有傳統文化的優秀部分與中共這缸混水可以「磨合」的願望。
另一件事應做的就是取消簡體字。人們常說中文字「無一字無出處」,簡體字就是把常用的文字與傳統文化一刀兩斷,文字不再具有其「出處」。據說,中央現在為求「一統」,在大陸還是禁止使用「繁體字」,然而既要復興傳統文化,就要重新起用它的載體。又是多得「分裂」,如果沒有了台灣和香港,相信中國人已分不清「繁體字」和甲骨文的分別了,更甚者它與甚麼「吐火羅文」一樣成為大學中某種專門的學科。老毛熟讀《資治通鑑》而且深有體會,溫家寶也喜吟詩一派才子風流,但錢穆曾說「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至少從文字政策上,我實在看不到那些中南海人,對那些他們聲稱要復興的東西有甚麼「溫情和敬意」的存在,也見不到希望。
2 comments:
遇有現況不足而求改善,本是美事,然而不去認清問題,只是盲目地耍兩下門面表演,固然不會長久,甚或會把現況砸得更糟。
今日縱是怨懟滿天,也不等於境況沉淪到絕境,一無可取。同樣,正當人人慨歎如何今非昔比,舊日傳統又豈真是件件皆精?
原來常識不是常人都識、不是常常都識,而是常人不識、常常不識。有心人何在?都不在位?哀哉!
多謝你覆番我呀,而家睇到喇。:)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