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28, 2006

香港人口增加了兩人

不是想批評甚麼,只是不明白為甚麼朗郎和李雲迪成為「香港人」是值得當成是一件大事般報導。這種大驚小怪是否反映出一個有非常多人學習鋼琴的地方,卻產不出一個半個有點名氣的鋼琴家和一個欣賞古典音樂的氛圍的弔詭。不過,這個「歸化事件」是蠻有趣的。我們因為國際音樂家入籍香港而高興,然而他們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好處?請不要說甚麼有這樣的人才來港我們很光榮之類的空話。以後他們或會用香港人的身份到世界各地演出、錄唱片,對我這個小市民來說也不是甚麼好處呢!我們的古典樂團還是要請詹瑞文出盡吃奶的力推廣他們的音樂。

話說回來,我們真的重視和尊重他們嗎?報導通常說他們有甚麼獎、別人的稱許、習琴的努力,僅此而已。但是他們的演奏呢,很少談及。李雲迪演奏的蕭邦與Horowitz不同時期演奏的蕭邦有甚麼分別呢?朗郎的琴技是否也有些缺點呢?我以為傳媒或政府應談談這些,以示對兩位演奏家尊業的尊重。

其實我是替他們擔心的。香港人對「鋼琴家」這個概念是模糊的, 加上他們對自己的包裝方式,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很大機會視他們為「aRtist」的一種。既然是「aRtist」,他們或有機會上周刊封面「李雲迪閏房露底演奏,港女隨曲呻吟」「朗郎肥腫難分,非洲怪病纏身」……香港也許是一塊可以讓人「跳出去」的好跳板,但也要當心它不是太清潔長滿了青笞,很跣腳。

3 comments:

Ruth Tam said...

Hong Kong is not the best place for cultivating real artist.

梁巔巔 said...

"香港人口增加了兩人"

呀哈哈哈哈哈~~~~~~~ 你呢篇 o既題目好笑又好寸呀~ 頂! 笑到我 o丫!!!!!!

"我們因為國際音樂家入籍香港而高興,然而他們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好處?"

之前我都諗過呢個問題.

等於乒乓球幫香港拿獎的那兩位運動員只係 Made In China, 那有何意思?

但如美國, 卻又是如此 (當然, 大部份的運動員是土生土長或已在美國居住了一段長時間).

這也許亦是反映了一個地方的吸引; 但另方面, 也反映了香港的不重視培訓.

"報導通常說他們有甚麼獎、別人的稱許、習琴的努力,僅此而已。但是他們的演奏呢,很少談及。"

同意. 這亦是香港膚淺的地方.

macy said...

"「李雲迪閏房露底演奏,港女隨曲呻吟」「朗郎肥腫難分,非洲怪病纏身」……"

哈哈哈....good!

係x周刊,x便利,梗有呢種標題,睇怕佢地兩位如果真係黎hk住,見到呢d封面,標題,真係激到鋼到打爛,走番內地住啦,我?對相信只是"踏板效應".

他們兩位可以給hk人升上神?,都係因為"國際認可"&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 如果佢住係你隔離,給你見到佢地著住條國產孖煙囪倒垃圾...

其實有几多人真係聽過佢地彈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