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大半年,在Yahoo字典的強勢支緩下,斷斷續續地終於完成了Forgotten Armies:Britain's Asian Empire and the war with Japan,足見我英文的「爛」。由於對東南亞的歷史和地名的零認知,又懶於找些入門讀物惡補惡補,所以讀時感吃力,讀後更模糊。說實在,書中的歷史人物究竟是緬甸、馬來亞還是星加坡人,屬於甚麼組織、組織是的傾向,很多時都搞不清。這正是讀書態度草率的結果。
不過,好書之所以為好書,有時是因為縱使讀者如何不濟,書都能讓讀者有點得著之餘還能引人提出更多的疑問。
陶傑曾在節目中盛讚太平洋戰爭期間,英國在東南亞退兵是明智。這本書很適合陶先生及每天聽陶傑聽上腦的人士(如果真的有)細讀。作者生動而詳細地敘述了英軍對日本的輕視、迎敵戰略上的失誤、退兵時的混亂和窩囊、不戰而敗的醜態……總之,在接連的失誤和兵力不足的情況下,英軍駐定要「暫時退下」。此外,英國在印度或許有過英明的管治,但其在緬甸徹退時的焦土政策、殖民經濟政策、台風、加上愛理不理的態度,釀成1943年夏天的印度大飢荒。轟炸德雷斯頓、對偷襲珍珠港知而不言(傳聞),還可說英國是為了「大局設想」,出於戰爭的原因,印度飢荒又是想達到甚麼戰爭目的?
被日本侵佔當然悲慘,但不能以一個悲慘以敝之。在佔領中期,大約是1943年左右,生活相對地「正常」起來,人們的生活漸漸「恢復」,極端粗暴的手段僅能用於震攝被佔領者,而難以用於長期的佔據。日本對不同民族的「態度」,如他們對中國人特別粗暴和高壓,對緬甸人則相對地溫和。東南亞諸國當然不喜歡日本的佔領,但對英國殖民也同樣反感,於是他們在不喜歡日本人之餘卻與他們有微妙的互動和互相利用。為甚麼日軍特別「討厭」中國人(讀完這書的印象是日本人在東南亞沒有在中國那麼殘暴)?假如日本在東南亞「短短」四年都可發生這麼多故事,日本侵華八年的故事又是否能單用「殘暴」「血腥」來描狀呢?國、共、日三者的互動又是如何?官方和課本的故事與實情又多大的差距?……..問題太多,學問太少,時間更少,希望有天我能解決。
日本真的戰敗嗎?可以說是,也可以說未必。1944年日本開始敗退,1945年日本敗局已定,但日本會撐多久才會放棄呢?沒有人知道,大家都預期未來是一場接一場的硬仗,更恐懼的是日本垂死狗急跳牆式的反擊。美國原子彈迫使日本「終戰」。當時部分東南亞日軍想繼續戰鬥,當時尚有百萬日本男丁在東南亞,加上佔領足夠的領土和資源,絕對有戰至最後的條件。當時有日本人說 ‘ Being the first atom bomb dropped in Japan, our people….they just died and killed by the American bomb …they just died like dogs. But we Japanese will never forget what is happening by the Americans.’ (英文差懶譯),這句話隱約說出日本人心中認為自己敗於誰的手上;以前每次在課室中說中國抗戰勝利、打敗日本都使自己不安,因為真的「勝利」了嗎?
1 comment:
戰時的華僑日報(1940-45)可一窺日本對香港或大東亞共榮圈的?治思維,如街道的改名、規定?生?日語等,只是教科書給我們看到的是奸淫殺戮!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