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就是這樣的頑皮,喜歡和我們開玩笑和嘲弄我們。
差不多一年前,全中國人民的感情被日本的一些歷史科教科書傷害了,中港熱血燃燒的中華兒女都走上街發出反日怒吼,叫彼岸的蘿蔔頭尊重歷史、認清歷史,一時間龍的傳人都被司馬遷上了身一般,其中還有不少人用Sony DC拍下這個歷史性的一刻呢!中國人過了一個躁動的春天。
今年,又是春天,又是歷史被「篡改」,中國人的感情又被傷害了。引發《冰點》事件的袁偉時論文被中國外交部評為「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怎麼找來外交部評論呢?中國外交部不是最喜歡說外國不應說三道四,粗暴干預內政嗎?現在又為何要粗暴知會別人中國的內政呢?還是含蓄地向日本表示「對不起,我們也不太尊重歷史的,我們不如繼續做朋友吧」?
今期《亞洲周刊》以《冰點》和大陸歷史教育為封面專題,說大陸的歷史教育已有一定的改變,但官方卻已大大脫節云云。個人覺得這情況有點「邪門」,與其說官方脫節,不如說官方沒有能力控制好了,北大人可以做的就只是間中找些雞來殺殺,儆儆猴而已。《周刊》說現在不少節目和教科書都不依官方的觀點了,其實官方觀點失效,早在90年代(六四前的都不計了)。80年代的史學著作還有不是「封建甚麼」「階級甚麼」的字眼,但90年代以後,這些唯物史觀字眼悄悄在史學學術著作中消失,同時越來越多非官方觀點的書(特別是譯著)紛紛出現。最為經典的我認為是江蘇人民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真是本本精品,原作者都是「資產階級」「美帝 / 英帝」史家。北大人總不會以為《歷史三調》的Paul Cohen和《義和團運動的起源》的Joseph Esherick 的觀點會是胡繩之流吧?當然它們的流通在全國而言未必很廣,我手上的1994年版《起潦》書只有二千多冊,《三調》也只有三千多冊,近期出版的Arif Dirik的《歷史與革命》也只有三千多冊。不過近來這系列的書已重出(順帶一提,《三調》未看,但《起源》真的很精采)。
不少論者已分析袁偉時文章巔覆了中共的立國的「人民造反」正統。唉,又是「正統論」;不知多少史家因此而廢盡心神,不知多少政潮因此而起,就如趙令揚說正統論本為政治產物,史家基本上是為政治服務。司馬光盡力以曹魏為正統,「用心良苦」;陳師道直言「統者一也,天下而君主王事也」。袁文風波也只是一場「君主王事」,中國帝制政治文化的延續而已。古代皇朝以一姓之正統為國之正統,今天以執政黨的「正統」為國之「正統」,真有「中國特色」。最「封建」的東西,在最「先進」的中共內出現並「持續發展」,又一個歷史的諷刺。
政治扭曲了歷史,也侵害了腦筋;只要一些人說些真話,講講以實踐來檢驗真理,已被奉若神明。《周刊》指「袁偉時還提出了『歷史文本是獨立的學術還是權勢者宣傳工具』」高呼學術自由獨立之類的議題,被人用「提出」來形容,好像是甚麼驚天動地的新觀點。這些東西一個生活在歐美十多歲的青年都能提出吧?犯不著由文學泰斗,專業的歷史學者「三令五申」吧!我們會說「這就是國情」。中國人還是繼續在數千年帝制的醬缸中繼續受傷,繼續以「和平勃起」來精神自瀆好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