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f we could read the secret history of our enemies we should find in each man's life sorrow and suffering enough to disarm all hostility' ----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這是《聖誕快樂》一片的官方網頁開始時出現的詩句。過了不愜意的一天,看了這齣愜意的電影 。假如對歐洲近代史有點認識就會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非常荒謬的大戰,死人無數,卻沒有明確動機。在這背景下,我們就會了解到戲中當權者的「愛國論」比希特拉的納粹主義更為空洞。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各國都樂觀地以為自消數月就可消滅對方,1914年12月士兵就可以回家過聖誕。每個士兵都把著這種期望,戲中士兵需要在戰場上過1914年的聖誕的無奈和失望是可以想像了;然而,史實是這場戰爭一打打了四年。
唸中學時,特別喜歡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一是因為俾斯麥外交引人入勝、二是體現出歷史的複雜性,三是讓人體會到歷史發展的無奈。一個德國或法國的平民怎會料到他們的政府會搞一場無目的,但昆他們為國為民的戰爭呢?原來人就是一種虛無的悲劇,這種體會對一個中學生來說不能說不震撼。想不到多年後,看到一套拍出這種無奈的電影。
話說回來,戲中的情懷應該不會在中國人的電影出現,因為片中維繫著英法德軍人的不單是對和平友愛的渴望,而是他們共同的耶教文化:神父、子夜彌撒、富宗教意味的聖誕歌。就是這些,讓他們想起原來大家原是沒有分別。中國人又有甚麼呢?《論語》還是《道德經》有這種力量?
最後,將近結尾主持彌撒的主教的言論,好似布殊上了身。
1 comment:
你好,link上link來到這個blog,剛好今晚也看了《聖誕快樂》,相當喜歡這套戲。
看到你說,戲中的情懷應該不會在中國人的電影出現,我反而想到的是中國人那種義和團式的愛國,如果出現一套講二戰時期中國和日本在農曆新年一起慶祝,追求和平與愛的戲,恐怕深深的踩中了中國人的道德禁忌,應會被民間列為禁片,導演變成漢奸。中國的戰爭片,永遠只有《太行山下》之類,都幾可悲。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