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16, 2010

我的一個骨

很多年紀稍長的人都會覺得從「歲月神偷」中找到很多昔日生活的影子,滿有共鳴。我算是成長於「富裕」的八、九十年代,六十年代的種種,我只能遙遠地欣賞。但電影中有一句卻讓我想起一個小小的經歷……

任達華:「九點一個骨」


噢……真的可能有十多年未聽過有人這樣報時了。兒時,我的婆婆和姨母都會這樣報時的,年紀越大者,使用的頻率越高,所以隨着年長者離世,這些「骨」也要消失。

還記得,唸幼稚園的我聽到老一輩對住個鐘「骨」來「骨」去,心中充滿疑問。於是問她們:「咩野一個骨呀?」答曰:「即係十五分鐘law……三個字呀!」……晚飯了,我望住桌上的魚骨雞骨,苦思這些骨與時間的關聯,即如古有王陽明格竹窮理,近有小弟格骨想「骨」,結果是我與王陽明差不多,都是悟不出甚麼。後來王先生成了大思想家,小弟卻變成一個懵佬,已是後話。

「骨」之真相大約要待至三年級或以後才大白。小學三年級,英文要學「正宗」報時法,即係three-forty是不對的,而係twenty minutes to four;three-twenty是不對的,而係twenty minutes past three。對我而言,學習這種報時法是一場不大不小的災難。首先,這種報時方法是有違香港小朋友自有時間觀念以來的相關思維模式,即係:
「小朋友,幾點呀」
「……仲有20分鐘就到4點」或「三點過左20分鐘」
「死仔,你玩野呀!?」
除非滿有創意,否則這樣的思維不會在一個一直只會話三時四十分的小朋友腦中出現,恰巧我是沒有創意的人。

其次,還要用英文表達,無奈英文一直都係我的敵人。我那時to和past都分不清,所以甚麼past甚麼的句式已是很難記,而且「點解明明係三點,過左半小時要話係『四點』呢。」

第三,涉及加減數。而數學係我另一個敵人,因為即使是很簡單的數學都會把我腦中一切抽走,所以我對住數學題真的會腦中一片空白,這種「思覺『空調』」的病理經驗是那些數學好、轉數快的同學仔所無法經歷和理解的。

那時的我對着這個報時課,一邊讀英文一邊要計數,兩個死敵同時開弓,痛苦程度不下於服了「千刀萬蟻丸」。最後,經過反覆執行「鬧打哭」學習法(*注1),我漸漸掌握了其中道理,懂得了a quarter past three 和 a quarter to three的分別。大約是過了一年半載,我突然明白「骨」=「quarter」的道理。那時婆婆已離開數年,已經很少人以「骨」報時了……

後記:
「小朋友,這個故事有甚麼教訓呀?」
「不要怕困難,只要肯用功學習,就會有成果。」
「很好!你真是一個特區無毒好孩子。但你也要記住這些:即係一個智商低的人去尋找真理係好很痛苦的,如非必要都無謂搞,胡混講句three-twenty就算了。」
「點解呢?」
「或者這樣說吧……其實好多野都係無咩野用,就如我懵到變成一個佬之後才知道在社會中,知道講野有骨比曉得『一個骨』的意思重要。」

*注1:這種學習法為小弟兒時香港草根家庭教學中常用的,原理是施教者與學習者合作完成鬧打哭三個不同難度分的動作,期望藉此達至學習效果。當時我人仔細,力氣小,家母免我過於勞苦,所以她自動呈纓負責前兩個難度分較高、組合較多變的動作,剩下最後一個難度分較低的基本動作由小弟處理。近十餘年,此法成效備受質疑,論者甚至視其害猛於煙草,即使在家中亦不可為之。然而,小弟卻認為此法效力無邊,且以為現今學子無心學業,胸無點墨者眾,實此法失傳之惡果。官府實應向聯合國提出列此學習法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保育。

5 comments:

梁巔巔 said...

正!

啲老人家仲有~
嗰邊讀 "哥" 邊;
自己讀自 "機";
用嚟讀 "kai" 嚟.

Anonymous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Anonymous said...
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a blog administrator.
macy said...

樂遊

很懷念你的一個'骨', 我即刻教阿仔講, 因為剛剛的數學科教時鐘.

有些書是講'廣府話'的, 輯錄了很多舊時用語, 很叫人懷念那個年代, 其實不嬲屋企都係咁講野, 好似話d芋頭'侲'既, 唔好食; '唔好東風攪壞天, 唔好老婆攪到老公癲'. 應該保育.

macy

macy said...

樂遊

很懷念你的一個'骨', 我即刻教阿仔講, 因為剛剛的數學科教時鐘.

有些書是講'廣府話'的, 輯錄了很多舊時用語, 很叫人懷念那個年代, 其實不嬲屋企都係咁講野, 好似話d芋頭'侲'既, 唔好食; '唔好東風攪壞天, 唔好老婆攪到老公癲'. 應該保育.

m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