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rederic Wakeman 過身後,他的妻子梁禾把他身前的學術論文編成論文集,名叫Telling Chinese History,中譯本也是由梁禾主編和翻譯部分編章,名叫《講述中國歷史》(奇怪的是中譯本比英文版先出)。書是去年出版的,第一次見到已心動,但價貴(人仔原價110,香港連鎖書店價150),沒買。後來,心動未減,惜書售罄。早前新貨到,即斥資購入。
其實,我不太喜歡書的譯名。《講述中國歷史》,這個名字有點生硬。梁禾的中文版序記錄了這樣的對話。
「你一生致力中國歷史研究,要是真有來世,那時你會選甚麼事業?」
他想了想,說:「中國歷史。」
「還是中國歷史?!沒見過你這樣要迷兩輩子中國歷史。」
他憨厚地笑了笑,點點頭,然後用中文敦厚地說「對。我太喜歡中國歷史了。在我眼裏,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之一,我慶幸自己有這分緣。」
魏斐德不單史學功力深厚,文筆之佳也是少人能及,他真的甘於刻板地「講述」在他心中精彩無比的中國史嗎?我相信telling Chinese history 對他來說其實是telling a wonderful story,你聽過有人會說「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嗎?
書名也不是甚麼大問題,更大的問題如下:
我讀到梁禾的序言有以下一句:

「學術論述 的關鍵之一,是求實與實證,然而因中美兩國的不同社會政體,加上篇幅所限,本文集不得不對一些論述與結論做刪節。」
那刻心中涼了一節。大陸網上有人直接說那是被和諧了的版本。
然後,網上有心人指出單是第一章就有不少翻譯「硬傷」
1. 頁12 「永樂年間(1403-1424…….)永樂皇帝由他的侄子建文帝(1399-1402)篡奪了皇位。1405年,永樂皇帝命令他的親信宦官鄭和跨越安南和馬六海峽航海到『西洋』」
有點常識都知這句是「主客互換」了。我相信是把原文passive voice看錯換成active voice。我於是找來原文看看:
“In1405,the Yongle emperor---who had usurped the throne of china from his nephew, the Jianwen emperor(r. 1399-1402)---ordered his chief eunuch , Zheng He, to conduct a massive naval expedition beyond Annam and through the Straits of Malacca into the ‘western sea’.”
姑勿論譯文是否忠於原文,但上列的譯文出錯實在難以理解。另外,原文有列明所列年分是在位時間(「r」),讓人不會以為那是生卒年,譯文就沒有照顧此問題。
2. 頁13
「當永樂皇帝─其時還只是燕太子─在1402年7月佔據南京時間」
這句我沒有查原文。即使原文是如此,但稍有常識和責任心的譯者都應該加個編按,甚至直接把「燕太子」改為「燕王」。
3. 頁17
注釋有:王公武(音WANG GUNGWU)
商川(音譯) 永樂皇帝
a. 體例不一
b. 我不懂翻譯的規矩。但覺得對名詞作音譯應是資料真的難以稽考,才採用的不得已方法。Wang Gungwu 就是王賡武,數年前大陸有出版社為他出了本論文集。假如王賡武選是海外學人,國內學人未必清楚(其實我不相信今天的大陸學界會如此,何況這篇的譯者是居於美國一段時間的「魏太」梁禾),商川其實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明史學者商傳,他是國內學者呀!
4. 網民還找到譯錯了「豐臣秀吉」
我隨意翻翻還找到以下的問題:
5. 頁53
何炳棣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原文名稱是:The significance of the Ching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係清朝呀!這是一篇頗有名和重要的論文(其實何炳隸有不著名和不重要的著作嗎?),怎會出這樣的錯?!
費維凱 Albert Feureker
他的名字應是Albert Feuerwerker
近十年內地出版的翻譯作品極多,間中都會有有心人在內地網站,詳列各式各樣的翻譯「硬傷」,展示了一場又一場翻譯災難,想不到的是災難發生在梁禾處理其亡夫的著作。我只好花來回廿元的車費,三十多度高溫,到港島某店換書。……走筆(Keyboard)至此,猛然想起,家中的魏著《間諜王》都好似係梁禾翻譯……大鑊。
另:最近,市面有不少國內版《1984》譯本,裝禎精美,但不知是否「和諧版」呢?
1 comment:
睇完樂遊兄你呢篇, 發覺除咗「和諧版」問題, 仲有 "差不多" 問題.....
梁禾唔通唔愛佢老公?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