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總有些人為了六四「發聲」。他們不單要求平反(或反對平反),還會拿教科書內容比劃比劃,會考出了一題與六四有點關係的,就上頭條。由於道聽塗說,我對教科書的有一點了解,所以只談這個。
有關論者的思路似乎是:教科書寫得不「真實」,自我審查,影響學生認知等等,甚至有點暗示書商無良知的意味。其實這是很天真很傻的指責(假如不是on9):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政府定課程,審課本,所以我們應視教科書的內容(單就中史科而言)為政府希望 / 容許學子們了解的「史實」。具體一點說,某課本只用一頁紙寫六四,過了審,人們話「寫得太少」,但這亦反映政府覺得ok,要不他可要求出版社加多一點。至於為何有些寫多一點,有些寫不多,當然與出版社編輯對此事的理解和演繹以至立場亦有關係,但是不論多少,假如過了審,我會理解為政府認為「分量」合理。
不過,公道一點說,政府對教科書就某一史事着墨的多寡一般都干涉不多,但這並不代表政府對課本的「六四書寫」真的如他們所言般無既定立場。必須要明白,政府不會給你口實,使你可指控他們干預甚麼甚麼。我只能說,據我所聞見,政府對相關內容是表現出一種讓你感到為「高度關注」的態度。假設一個情況:若果教科書中說甚麼六四屠城,甚麼解放軍武力鎮壓之類,政府可能提出大量質疑,並要求出版社澄清大量問題,當然亦有可能要求改用較「客觀」的字眼。面對政府的要求,編輯可能回答不了,或可能要花多得不成比例的編幅回應。最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政府有條不明言「line」,出版社編書時都是在「探索」這條line。這條line之上,會有一定空間,這空間就由編輯們去「試」了。編輯和出版社的不同會有不同結果,但你總看到大家都是寫得「小小心心」的。再者,既然議員可以有長毛、張文光,亦有馬力、曾鈺成,那麼教師以至學校的政治取態就不可有不同嗎?百貨賣百客,出版社不會容許因為某些內容使某些學校不用其出品的。
「哦,出版社真的自我審查啦!」必須記住歷史課本是用來體現教局「課程精神」的工具,它不是甚麼「史家絕唱」,更不能是「成一家言」的史書。難聽一點說,歷史科課本不是陳述史實,而是陳述課程設定機關心目中的史實!一直以來,中國歷史科都有歌頌一統、漢族中心、道德主義等傾向,假如不「自我審查」,我們的教科書怎會有如此一致的傾向。所有課本的作者和編輯都對歷史有一定認識,難道他們對任何史事真的有同樣的看法嗎?具體一點來說,有誰曾在課本中讀過與孫中山有關的負面事?辛亥革命成功有賴華僑熱心支持,但無課本會告訴你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列明華僑捐錢若干,即能得到未來革命成功,民國成立後的着數,如建銅像、冠名公園、議會議席等。又如教科書寫宋遼夏關係與陶晉生筆下的更是兩種風景。「出版社真的是無良心啦!」對於作者編輯們,良心只限於基本史實(如人名、年分)等無大誤,內容整理編排易明可讀,讓學子可用之應付官方考試。與「大方向」有關的,就要看官方取態了。假如說中史課本以至中史科有點戈培爾的影子,我不否認;而戈培爾的良知就是與希特拉的想法亦步亦趨,無得改。
中國歷史科是一個古怪的科目,在政府眼中,它可能是最無用的科目,亦是最重要的科目。無用者,不用多談;重要者,國史教育即政治,關係天下正統,不可有半點差池,內容必須「正確」。政府視國史課程,大概就如尿壺,平時視之為無聊穢物,需要時就灌以穢物,欺世教民。任何事都如一個多面立體,教科書反映的史事非盡假,但只是官方的一面,乃應試利器,須讀之,但不須盡信之。那些拿着中史課本說甚麼其六四內容過少或不實者,就如叫婦科醫生替你補牙般戇居。
1 comment:
去國內的途中, 一句! 一句就夠! "唔好帶咩報刊入境, 否則後果自負!"
問你怕未?!
結果我手上那本壹週刊 & 資本一週留在原地, 冇過關.
香港, 冇的喇~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