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rch 30, 2009

甚麼大使

近日兩個所謂隊草藝人的事情鬧得烘烘,我就覺得既煩且厭。這類事情,得個知字就行了吧,犯不着要花精神時間追擊再追擊吧。但我覺得奇怪的是坊間常說他們做甚麼禁毒大使,「知法犯法」,教壞細路云云。準確一點說,我亦認同既然做得甚麼代言人,總應盡盡責,即如做甚麼瘦身代言人也不要食太多炸雞脾吧;現在出了點狀況,被人「小」,也無可厚非,亦可理解;我感到不解的是人們怎麼覺得兩位藝人有問題,但不想想這種甚麼大使「制度」有更大問題:

我一向很懷疑這類甚麼大使的作用。我首次知道官府用藝人呼籲「遠離毒品」是陳百強唱「摘星」,之後大概都陸陸續續有這類的campaign,然而這是否有很大成效呢?我相信,如真的有效,黃仁龍就不用頭痕;如果有,經過這麼多年(陳百強都逝世十多年了)的「努力」,年輕人吸毒不應再成為一個social issue。情況就如年年有甚麼十大傑青推薦十本好書,以為推動閱讀風氣,真的成效昭著嗎?心照吧。我以前有學生一天包半紅萬,喜歡聽周杰倫,我印象中周董沒有怎樣以吸煙形象示人,學生不應是受到周董影響而吸煙,我亦不相信假如周董當了個甚麼禁煙大使,這位學生會吸少半包。其實,我真的覺得官府是否低估了青年們的智商,其實在K房一邊索k一邊唱關楚耀的歌對某些青年人來說可能是不俗的事。

一般的說法是找來年青人偶像呼籲,年青人較易接受云云。至於成效,大概都有點知其不可而為,好歹都是一條門徑的心態。我最覺得這是與教育目的相違的:教育年青人是要他們有獨立思考能力,既然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又怎會容易受甚麼「大使」的影響呢?然而,官府一邊搞教育要有甚麼獨立思考,一邊卻對甚麼大使樂此不疲,倚重日增,其實這不是值得檢討嗎?

唉呀,年青人成長過程總會追追星,找找role model,現在叫這些「星星」勸誡一下,也不是甚麼壞事吧。想來也是合理的,但香港的情況卻是反映了青少年的貧乏和官府的懶惰。官府通常以年青歌手或藝員當甚麼大使,因他們對青少年有較大appeal,問題是為何找來找去都只是「年青歌手或藝員」?間中都有些甚麼調查,比較中港台年青人的偶像之類,香港的與其他兩地不同,近乎全數以藝人為偶像,假如這不是貧乏的一種,也可算是一種單調和淹悶。官府不單沒有想過改變一下其治下年青一代的貧乏,反而「順勢而行」,只要有點名氣,形象好似健康就欽點為甚麼大使。這不是懶惰又是甚麼?外國的情況是怎樣呢?我不清楚,但可舉一例:本港某大學圖書館內,長期掛了幾幅應是製作於九十年代呼籲小朋友多讀書的海報,設計都是找來些名人手拿一本小孩讀物,加一句slogan,都幾「行貨」的。但那些人選是甚麼?他們分別是Shaq O’Neal、馬友友、丹素華盛頓、一位我唔識的華裔女溜冰運動員(記得佢個樣好索)、一個好似係Harry Potter故事內的巫師,人家「選角」的用心已非本港官府所能及:首先這些人選既能針對不同族群,又會被白種majority受落,而且他們在其本業內都是頗有成績的(只少我所知的前三位是如此),而且其成就是廣為人知(不如那些甚麼十大傑青,未做傑青前都唔知是何許人),且足為表率(雖然,我不喜Shaq的球技)。反觀本港的甚麼大使,就以兩位禁毒大使為例,他們的演藝成就足為業內表率嗎?甚麼叫「唔用腦」,明矣!兩相對照,這現象或多或少反映了人家口味多樣,特區青年口味單一亦明顯非常。當然,這不盡是青年的問題,我們的運動員、甚麼藝術家有多少個有Shaq的叫座力。然而,可怒的是特區官府卻不作深思,腦中只有一句「年青偶像」就沒有其他,且不斷「與時並進」封大小偶象以大使之職以示對此等貧乏認同,並以為此舉有益於蒼生,拯青年於蒙昧。如此官府,不是比兩位青年偶像更值得給百姓「小」嗎?至少,我無花錢買那二人的大碟,但下個月我要交2nd instalment的稅款呀!

1 comment:

梁巔巔 said...

i. 特區政府, 又嬾又唔用腦又渣, 真係大撚鑊!

ii. 應該搵食過嘅做吖 ma! 例如王敏德, 許鞍華, 蘇永康, 甚至食過白粉嘅大 Al. 咁先夠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