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January 24, 2009

四段

很忙很忙,甚麼都無寫了。趁有點時間,都是樣樣寫點吧

一.
母語教學真是特區政府的頭號劣政。此政策是注定失敗的,但我真的不明何以能維持這麼多年,足證特區政府之廢!要母語教學,好!但是,一直以來政府的論點主要有二:一是很多學生難以用英語學習,於是就要用母語學習;二是學生用母語是最有利於吸收知識。這是自相矛盾的:第一點促使百多間band1英文中學的出現,然而這百多間EMI學校都是外國人嗎?他們不適合用母語學習嗎?為甚麼不容許這些學生用「最有利於吸收知識」的語言學習?既然母語教學這麼好,為甚麼不讓全港所有中學都得沐此恩?我只想說錯誤的開始,自然有錯誤的結果。

我是英文書,中文教出身的,英文亦很爛(讀書時已爛,十世唔用已爛透),無資格講母語教學對英文能力的影響,亦無資格講甚麼學好英文的方法,我只知道從過去一點經驗,特區政府把大部分人打成母語二等公民對學生本身做成災難性結果。例子一:以前有個中四學生成績很爛,佢老母話以前果間中學初初用中文,他還可以的;後來中三一轉用英文,完全應付不來,成績一落「萬丈」,學生對學業亦開始「棄糊」,後來學校再轉做中文,成績和學習的心態已無力回天。這就是學校都不甘於做二等母語公民的結果。的確是那個學生自甘墮落,的確是有人可以半年苦讀追上六年的課程,政府必須要明白大部分人或學生都係普通人,智商普通、鬥志普通、恆心普通、能力普通,政府的本份是照顧普通人的利益,而不是眾裏尋他地找來個雷鋒做樣板!
例二:我曾教過一兩個學期世史,當然是「中文班」,我無能力全程英語(真係爛),然而由於都算係讀「英文」世史「出身」,所以一些人名地名在腦中第一時間會出現英文字彙(部分甚至不知中文譯名是甚麼),於是就會出現「Prussia既chancellor Bismarck就去左法國......」「當時Russia同Austria係巴爾干半島怎樣怎樣,而Germany就甚麼甚麼」,我眼前的幾個母語產物說「咩野係啫文ny,呵遲亞呀,我地真係唔係好知呀」(他們眼神誠懇,應該唔係笑我發音唔準兼港式)。即係你知道氧氣,但唔知甚麼是oxygen,母語教學影響英語水平都不是最要緊,最要緊的是母語教學影響到人們的英語「常識」。
微調後可會好嗎?不樂觀。


特首話要應付海嘯,所以政改諮詢要遲一(大)點,那麼何解在恆指三萬點時唔搞政改呢?要專心應付海嘯,何解要搞淫褻物品條例檢討?你認為社會對這事已有共識嗎?


聽電台,唔清楚政府唔支持阿姐等人搞甚麼粵劇劇團之類,汪明荃話政府話佢地沒有甚麼新劇本,只係唐滌生,阿姐話有一個唐滌生已經好夠(大約是這樣說的),而且還有甚麼甚麼(幾個我未聽過的劇作家)。我聽完立刻想,政府會否同交響樂團講......「莫札特都無新作」。


我好討厭政府的一個詞語:「平衡」。六死交通意外的死者因上班所乘的交通工具不是公司車,在本港法例下是不能得到保險保障的。個官就話要在「勞方和資方之間的利益取平衡」之類的屁話。全港大部分「勞方」都是坐非公司車上班,一出事,「勞方」很大機會處於total lost;這樣的處境,單從表面來看即使不是甚麼偏坦資本家,也不能說是兩者利益處於「平衡」吧。你仲話要考慮「平衡」?求求政府不要任何事都用「平衡」作解釋,更不要以為兩個字可以杜人之口。「平衡」就如「莫須有」,何以服天下。

2 comments:

梁巔巔 said...

i. 我哋呢 oD渣極, 都起碼寫到 "Chinglish", 亦唔會怕見到英文吖, 最多查字典. 但喺母改下, oD友連 "Chinglish" 都寫唔出, 見到英文好似我哋見到俄文日文咁.....

ii. 冇錯呀, 而家佢哋連好普通嘅英文地方名都唔䁱 ga!

iii. 97後, 特區政府最攞膽攞命係, 要做嘅, 咗 Q 做! 唔要做嘅, 就做到101!

iv. 平衡, 和諧, 呢 oD字好正好好用! 實冇衰吖嘛!

梁巔巔 said...

修改:

"iii. 97後, 特區政府最攞膽攞命係, 要做嘅, 咗 Q 做! 唔要做嘅, 就做到101!"

要做嘅, 唔 Q 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