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美國卡通片來港上映,自小到現在都遇有進場。小時候看的都是全英語對白、中文字幕,看戲就等於「追字幕」。後來有些「配音場」,但家人都堅持看「英文場」。直至現在看美國卡通電影仍需要依賴字幕,但始終喜歡「原汁原味」!
初時「配音場」較「英文場」少,但不知從何開始流行用「歌影紅星」配音,似乎很受歡迎,「配音場」也越來越多。早幾年,一間戲院一天只有兩三場「英文場」,場數少了很多,但總叫遷就到。
這兩年,變本加厲.......「英文場」只限於數間貴價戲院,如IFC、金鐘UA、數碼港broadway、又一城amc等,戲票動輒60大元,甚至70大元。政府和社會大呼學好英語的同時,我們似乎更響應母語教學。或者既然那些卡通都是商業娛樂片,那就索性把娛樂性推上一層,既無追字幕的痛苦,還要有計算準確的港式笑話的即食快樂。
「學好英語,豐盛人生」政府也說得對的........能方便地看「英文場」不就是家住貝沙灣或九龍塘、工作在中環、消費於Pacific Place的人嗎?誰敢說他們的人生不豐盛呢?
還是,英文再次變得「特權化」(或者萎縮),就如開埠初年......只有半山區的人才懂英語。
早兩天看「加非2」,由於我的人生不豐盛,所以只好聽配音版。配音效果中規中矩,配音版本加入了大量港式地道事情作為笑料(巴士名叔都有份),總叫蠻有趣。然而,片商似乎認為我們的胃口只適合港式笑料港式內容,以為我們喜歡港式東西到一個程度是直把西片變成港產片才歡喜。我會說「不!!!」就如我不會接受《唐伯虎點秋香》說英語和美式笑話。
我沒看過此片的原裝英文版,但我想這片或會是一個不俗的英語教材:美國肥貓和傻佬北在英國遇到貴族管家和阿sir,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並舉,分別清楚易見。另外,我估戲中不少對白包含了美國對英國甚至歐洲的看法和印象.......假如這些屬實的,我們錯過了很多。
有人聲稱香港國際都會,但為甚麼看套卡通(加非勉強都算是吧?)都要龜縮回到港式笑話,就連追追字幕,嘗試看看當中有甚麼底蘊的能耐都付不起。
2 comments:
意大利棒盃啦. 恭喜! :)
I am a sucker for subtitles. If there are subtitles, I read them, even in Cantonese.
I prefer to listen to the director's intented dialogues unaltered. They can be Japanese, Mandarin, Taiwanese, it doesn't matter.
But I can certainly see the business angle of localizing the dialogues for mass consumption.
Hey at least you still have a choice to see it in its original language.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