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話一出口,卻即刻變為空虛,這空虛又即刻發生反響,回向我的耳目里,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 ─魯迅《傷逝》
自從回歸以後,香港人遣詞用字的「文學性」越來越高,我們不斷創造「修辭」來表述各種事情。
曾蔭權 >> 港英餘孽
剝削、加班、開OT、搏殺 >> 資源增值
抗議、遊行、大聲批評、反對政府 >> 非理性/暴民/民主派/反對派/唔愛國/漢奸
親政府、支持政府、溫吞、非鬧人式批評 >> 理性 / 和諧 / 保皇 / 共識 / 愛國
發展中醫業 >> 中藥港
發展高科技行業 >> 數碼港
發展XX業 >> (打造)XX之都
充實自己 / 讀書 >> 提升競爭力
消費主義 >> 消閒購物 / 潮
品味 / 奢侈 / 消費主義 / 人生目標 / 權力 / 精英 / 成功 >> CEO
我們已習慣或是創新,或是把原意抽空,用不同詞語(修辭)對某些字詞的原意作從新包裝和整合。近來新興的「修辭」是「通識」,雖然我不大想到與它對位的原意,但「修辭」味十足。
「修辭化」特徵之一是人們會把該詞語加到一些東西上,使它變得「美觀」和「吸引」(修飾語辭ma),繼而用來滿足某些願望,通常是一些不可達到的幻想,就如在白飯上加十數點香草和兩三條芽菜般粗幼的三文魚,立刻High晒,茶餐廳常餐變文華酒店商務午餐;是故卡拉ok有CEO卡拉OK、電視頻道有CEO頻道,人人都突然變成年薪百萬CEO,我期待遲些有CEO牛什、CEO暖水袋、CEO那渣麵……。在七十一雜誌架上不時看到一些「通識五千年」的書刊,有出版社出了些「中史通識甚麼甚麼練習」,一些學校的學科網頁變成「地理通識 / 中史通識網」、報紙紛紛設「通識」專欄和「通識網」、間間大學對應教統局規定的通識科課題從不同學系剔出幾科糾集成軍化為「通識文學碩士 / 教育碩士」課程(讀完就是通通都識的碩士,幾X勁!)。就連數星期前,陶傑主持的「細說名城」最後有句話(大約)「想重溫本習的通識內容,可到這個網址(tvb的網站)」(幸好這兩集好似沒有了)。各種學科、知識不加「通識」的光環就像不能成立,不可學習般(「unstudyable」)。可能遲些會有黃大仙通識解籤、通識嬰兒奶粉、通識狗糧、通識避孕套……
另一大特徵就是是用作排除其他東西的工具,如一句理性,就怕劣質主持和繆論變為合理,一句保皇,就所有對政府稍加讚成都變成罪人。每次見到李明逵、鄭海泉在宣傳片上說甚麼通識科訓練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多角度思考云云,我都會問,正路來說不論文科、理科,哪一科不能訓練「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多角度思考」,正確一點說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培養此等能力。廣告這樣說似乎有「其他科目不能訓練此等能力」的潛台詞,那麼一哥、大班和一眾高官沒有修過通識科,他們的「獨立思考、批判思維、多角度思考」是從哪兒來?或許他們真的是讀屎片大。多年的教育不就變得全無義意可言?那麼羅太主教育多年,為何不先推出通識,而待回歸差不多十年才推行?這才是要下台的原因吧!當然,他們也許是以「通識」來滿足一些不可滿足的意願,如培養獨立思考諸能力。
第三大特徵與第一特徵有密切關係,就是「修辭」原意被抽空,更沒有人關心其原意,很像六書中的假借。香港的通識課程主張「議題探究」,並訂明若干大議題如全球化、今日中國、人際關係之類為課程內容,這樣就是「通識」嗎?通識的原意又應是甚麼?亞里士多德首先提出Liberal Education(我們所謂的通識教育),它的核心概念 “liber”即是「自由」,即心智的解放,所以又稱為「自由教育」。這種教育能引領人從一個知識領域去到其他的知識領域。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理念和目標。「自由教育」以個人身心的自由發展為理想,學習者要肯定知識本身的價值,不斷追尋生命中之真、善、美。受過這種培育的人,不會被無知所蒙蔽、不為眼前的特殊利益所左右,亦不會因一時衝動而作出魯莽的判斷或決定,成為真正自由的人。如期說通識是一門學科,不如說通識是以不斷的反思和托判把知識融貫的思維,一種對知識、對各種事情的態度。但政府第一步把它變成「時事」/ 「今日世界」科。時事也能訓練批判的,但不是那些「試以這次搶包山比賽為例,說明科技怎樣幫助保留和發展傳統習俗。」「分別列舉一個支持和一個反對有機耕種的理由」的題目所能勝任!這種考核、這種課程範圍,有解放心智之效嗎?回家練習十八路搶包手會實際點。通識教科書通常把一些人文學科加整理,在課文前參照教統局的通識試題搞些前置「探究式」活動,這就能訓練出「自由人」了。再進一步說,「細說名城」節目的「通識內容」、甚麼中史通識,又是否能「解放心智」呢?讀完了「通識碩士」之後,又是否比其他人「不會被無知所蒙蔽、不為眼前的特殊利益所左右」。
我們的通識,就是如此空虛。
1 comment:
hello,
我係自己個邊link左你篇文。通知聲。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