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4, 2005

說社論,論副學士

今天方向日報以副學士泛濫為社評內容,說「專上學額由二○○○至○一年度的九千三百九十七個,急增至本學年的二萬五千二百四十六個,但由於相應提供的大學學位不足,副學士未能和本港大學的學位銜接,苦無出路,被譏笑為「掘頭進士」。……『副學士課程』也可以說是香港回歸後,專上教育普及化的副產品。其時香港經濟不景氣,失業問題極為嚴重,當時董建華政府為了紓緩社會壓力,於是副學士課程出爐。參加副學士課程的人一方面可以自我增值,另一方面又可減少社會上失業人數,簡直可以說是一舉兩得,故當時特區政府動用大量公帑,支持各大專院校擴展副學士課程。……今日香港的副學士問題可以說是教育界的「八萬五」,由於政府目光短淺,好高騖遠,造就了今日數以萬計的「掘頭進士」。這些人花費了大量金錢和寶貴時間之後,到頭來才發現前無上青雲之路,後無可安身之處,其內心的憤怨可想而知。這批人數目愈積愈多,力量愈來愈大,若不能及時為他們安排出路,遲早成為社會上的計時炸彈。」

看見這段社評,發現自己假如稍加磨練也能寫做報館高層寫寫社論。方向報以為副學士乃一「八萬五」我是認同的,然而其中分析的視角粗疏與偏狹得則使人汗顏。最大的問題是此社論把副學士看成是「掘頭進士」,原因是沒有足夠的學士學額吸納他們。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包括我、方向報、政府)都未有先搞清副學士的資歷是甚麼?兩間理工大學和ive一直都有不少文憑或高級文憑課程,我們為甚麼不問問有沒有足夠的本科生學額吸納他們呢?我的弟弟完成了理工的資訊系統的High Dip 就進入社會大學了,各大商號、他的同儕也沒有認為這些High Dip holder是甚麼「掘頭進士」。相反,他們視high dip為一認何的專業學歷(當然較degree 低),但未有「掘頭」之感;他們大概自覺是未為進士,但為舉人,總之算是有「功名」,可以有「一官半職」。但我們為何沒有/不會以同樣的眼光看待「副學士」。

「副學士」究竟是變相的預科,即攻讀本科課程的預備階段,還是一相對完整的、受人認可的學歷或專業資歷呢?社論沒有解決這問題。另外,政府和各大院校從沒有下承諾以後「人人有書讀」;他們有否說過「以後所有人年滿18歲,有香港身份證,就可攻讀大學學位啦」或「讀完副學士就必有學士讀」之類的話嗎?我未聽過;如有,報社應引用為據。假如院校或政府沒有作出這些承諾,副學士的「掘頭」不應在於學士學額不足的問題。

社論番老董舊賬,也是流於表面,沒有針對根本。我都聽過不少人說「出面的老細都傾向請高級文憑畢業生,因為他們對這資歷認識較多,他們自己很多時都是讀high dip出身的」這兩年可能有改變,但這種觀點也不無道理。文憑與高級文憑學歷在香港「通行」了多年,一直為人所了解和認可。事實上,取得HD後,進修學位或更高學歷者大不乏人,為甚麼老董不乾脆加大高級文憑的學額而要大費周章另闢副學士呢?放多些人去讀high dip就不能「增值」嗎?這才是關?,但社論隻字不提。以前唸教育文憑聽過教授指出以下理由:1. 副學士好聽過文憑(有學士兩個字係威D);2. 或多或少有些「去殖化」的想法,副學士乃美國產物,用美國貨代英國貨云云;3. 設立新名目以自副盈虧,希望可減輕資助副學位(文憑、高級文憑之類)的財政負擔(財赤關水喉)。
我沒有研究這些說法是否真確,但如果屬實就頗能解釋為何副學士會走進「掘頭」,因為它只是一時權宜與「節流」之計,而非長遠人力資源及教育制度規劃的一部份。

不過,教授所言的是非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副學士的發展已是「泡沫化」。社論只針對數目,但沒有討論更關?的質素問題。政府對副學士的態度明顯地是頗放任的,以市場機制辦事。亞豬亞狗都可以開辦副學士,副學士課程相信比晨早太極班還要多,但質素如何呢,大家心照。大量而沒有QC地生產的結果就只會是使用家(僱主)只會相信名牌,即幾大院校的出產,其他「工廠」出產的就要看運數了。根據市場定律,劣質的副學士辦學機構終會被淘汰,但政府不會想想在這些機構執笠前有多少學子受害。不少副學士聲稱學術水平受政府審核,但我有一友人曾在私營的所謂專上學院工作,他說有些課程本來不被批準,但學校老細與有關部門相熟,打個電話就搞掂了。當然,另方面是入讀副學士的學子根底如何呢?……也是心照不宣了。昔有祖國全民土法大練鋼,廢鐵產量翻幾翻;今日特區學子攻讀副學士,結果會產出甚麼呢?廢(?)?希望不是吧!

可是,社論只把副學士看成是「量」的問題,完全沒有從制度的根源和具體的運作來考察。算吧,方向報大抵是如此了。

No comments: